第一珠寶精品導購互動平臺 投稿
(清)翠玉白菜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被譽為臺北故宮鎮館之寶的“翠玉白菜”原陳列于清末光緒瑾妃所住的北京永和宮,是清代匠人巧妙地運用一塊一半灰白、一半翠綠的灰玉雕成,把綠色的部位雕成菜葉,白色的雕成菜幫,上面還攀爬兩只紅色的“蟈蟈兒”。在當時,白菜象征家世清白,“蟈蟈兒”則有子孫綿延之意,是件別有含意的嫁妝。據傳,瑾妃和珍妃是姐妹倆,她們同時被選為光緒皇帝的妃子,其父為姐妹倆各準備了豐厚的嫁妝,瑾妃愛財就給她許多金銀財寶,妹妹珍妃不愛財,陪嫁的箱子里面全是書,其父就把這件翠玉白菜作為補償給了珍妃。當瑾妃發現嫁妝中沒有“翠玉白菜”就大吵大鬧起來,看到姐姐吵鬧,本來就不愛財的珍妃于是乎就把這件寶貝給了姐姐。珍妃如此知書達理,難怪深得光緒的寵愛。
豬肉形石 玉器高5.73公分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塊肉形石酷似臘肉,表面毛孔星布,皮下肥瘦相間,非常逼真;不禁讓人懷疑,這塊豬肉形石到底是天然的?還是人工的?為故宮所藏“巧作玉器”中,最受矚目的作品之一。一般認為,這塊肉形石可能經過藝術家添加顏色后,使它更像一塊紅燒豬肉。自然界的巖石間,常有一些裂隙,飽含二氧化硅的水流動其間,在適當的溫度和壓力下,逐漸在洞壁里沈積固體的玉髓。經過漫長的歲月,一層層的堆積,每段時間的水中雜質不同,所以每層的顏色也不同,而這不透明的玉髓便叫“碧石”。這塊肉形石,就是有一層一層不同顏色的碧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