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故宮鎮館之寶“翠玉白菜”原是清朝光緒皇帝之瑾妃的嫁妝。它以一塊半白半綠的翠玉為原材,雕琢出鮮活得足以亂真的白菜,葉片上有兩只小蟲,一只螽斯,一只蝗蟲。2007年4月初,這顆舉世聞名的白菜成了各界關注的焦點,原因是有人發現,螽斯的一根須從頭部處缺損了一公分左右。為此,臺灣故宮受到了多方詰難。
一個圈外聲音在給臺灣故宮的負責人解圍,他說:“你們不要爭了,雕‘翠玉白菜’的原石本來就有點問題。是石紋裂了,并非保管不善造成破損。”
說這話的人叫胡焱榮,是臺灣富御翡翠藝術中心的總監。他的話在這個行業很有分量,因為他的兩個不同凡響的身份:緬甸18個翡翠礦坑的主人,翡翠設計家。
和秦孝儀結緣
2003年的一天,前臺灣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接到一個人的電話,對方在電話里說:“我有幾個翡翠作品,想請您鑒定一下。”
這個不速之客走進秦孝儀的辦公室,說他帶了三件作品。秦孝儀說:“你拿一件出來就行了。”對方首先拿出了一件翡翠蘭花。秦孝儀一看,大為驚異,用放大鏡反復看了兩個多小時,一邊看,一邊問了很多問題。第一件看完,秦孝儀改變主意了,說:“另外兩件我也要看。”
當他看到那件翡翠枯荷時,更是為之贊嘆:這片由三色翡翠雕成的枯荷,呈現為一片錦繡密網,脈絡分歧卻又錯落有致,纖細網狀的葉脈,卷曲向內包起。幽靜清雅之姿,荷葉上還有一只摘雕出的金龜。作品不僅充滿詩意,而且獨具高潔恣肆的風格。
“飄逸奇絕,亙古未有。”秦孝儀對這塊翡翠作品大加贊賞。在秦孝儀看來,這片翡翠枯荷堪比臺灣故宮的館藏寶物“翠玉白菜”。
這個陌生人就是胡焱榮,38歲的胡焱榮和年過八旬的秦孝儀從此成了忘年交。臨走時,秦孝儀說:“下一次再有作品你不用來了,我到你公司去看。”
秦孝儀給胡焱榮的翡翠枯荷題了名——“根柢風流”。這使得胡焱榮對這件作品更是倍加珍惜。此后,“根柢風流”成了胡焱榮的富御珠寶店里的鎮店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