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液行業有巨頭伊利、蒙牛、光明;家電賣場中有國美、蘇寧;食用油行業有福臨門、金龍魚、魯花;牙膏行業有佳潔士、高露潔、中華、云南白藥、兩面針;汽車行業有吉利、比亞的、奇瑞…那么,珠寶行業有誰?山東有世紀緣、魯濱(中金嘉禾)、山東黃金、山東招金、夢金圓、鑫源、齊魯金店、太陽金店;北京有恒信(IDO)、戴夢得、瑞恩、菜百;浙江有明牌、萬隆、金兄弟、越王;江蘇有通靈、千年翠鉆、寶慶銀樓、盛世、雅致;河南有英特納、金伯利、金鑫、天成。而中國珠寶集散地的深圳則匯聚了粵豪、金龍、百泰、翠綠、金葉、愛迪爾、金象、吉盟、蒂爵、百爵、千禧之星、戴儷爾、愛得康等數百個大小品牌。在各行業日益發達并趨于整合的今天,珠寶行業還在激戰正酣!是什么導致了今天的割據局面?是什么使得珠寶行業遠遠落后于其他行業?又是什么使本該稱之為奢侈品的珠寶淪為了“高價低檔消費品”?
落伍的人才觀念
與IT、電子、房地產、汽車等行業不同,身披“奢侈品”袈裟的珠寶行業卻是一個極度匱乏人才的行業。其中,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黃金珠寶的銷售政策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才真正放開,在賣方占據主動的情況下,只有有貨就不愁賣,所以根本不需要什么營銷、策劃、戰略、管理…沒有競爭就無法踴躍人才。也就是說,早期的珠寶業根本不是培育人才的溫床。
國內珠寶企業幾乎清一色的家族制企業,即使到了競爭相當激烈的今天,當你進入任何一家珠寶公司就會發現,至少還有30%-50%的管理者為老板的親屬。貴金屬昂貴的特點決定了“手必須干凈”這一樸實的要求,而這樸實的要求又決定了“忠誠大于一切”的落后用人觀。
2、與馬化騰、王傳福、王石、潘石屹、王志東等一批企業家不同,珠寶業的老板們95%沒有受過高等教育。這并不是說珠寶業老板的雄心與能力較上述企業家要弱,而是他們缺乏現代企業經營者的意識。這種落后的意識決定了其他行業優秀人才很難與珠寶公司企業價值觀形成共鳴,這不利于尖端行業人才的進入。
3、珠寶業沒有領頭羊,各個企業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環境相差大的先決條件決定了 A公司的總經理去了B公司很可能連頭緒都摸不到。另外,家族制企業內部紛爭激烈,內部傾軋或輕或重的存在于每個公司之中,新進人才發揮空間受限,原有人才則要論資排輩,要做事先做人的風氣已經蔓延在整個珠寶圈。所以珠寶圈曾被筆者戲稱為“空降兵的斷頭臺”。
4、珠寶業平均待遇偏低。與相近行業,如服裝業、鐘表業、化妝品業相比,珠寶業為高級人才提供的薪資水平較難吸引到其他行業一流人才的進入,這也是該行業人才匱乏的又一原因。
人才是一個企業乃至整個行業軟實力的體現。但是,珠寶業畸形的發展觀與用人觀導致了人才生存的環境更加惡劣,這是困擾各珠寶企業發展的第一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