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踵而來的金融動蕩,把黃金作為最后避險工具的傳統功能演繹得淋漓盡致。
9月15日,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美林被美國銀行接管的消息接連傳出,國際黃金價格大漲。不過,漲幅并沒有投資者普遍想象的顯著,每盎司不過上漲了20美元,遠沒有達到格林斯潘所說的“百年一遇”的危機所應有的幅度。歷史上,突發(fā)事件往往造成黃金短期內急劇上漲,“9·11事件”當日,黃金急劇上漲17美元,那時候金價還徘徊在低谷中,每盎司還不到300美元。
難道黃金的避險能力已經日漸衰微?從2001年2月的255美元漲到今年3月的1033美元,7年時間,金價翻了兩番還多。巨大的漲勢見證了“黃金無用論”的破產,也延續(xù)了歷史上黃金作為財富象征的傳統。現在,如果投行破產引發(fā)大規(guī)模金融機構倒閉,投資者是否要訴諸于這“最后的避風港”?就連曾經激烈批評金本位制“已經成為野蠻的遺物”的凱恩斯也不得不承認,黃金“作為最后的衛(wèi)兵和緊急需求時的儲備金,還沒有任何其他更好的東西可以替代”。1999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芒得爾也認為,對不使用歐元和美元的國家來說,黃金仍然是重要的儲備資產。萬一美元或歐元大幅下滑、通貨膨脹加速,或戰(zhàn)爭爆發(fā),黃金就會成為很好的避險工具。
投資者受到如此驚嚇,黃金卻滯漲,這種反常現象真使得投資界一頭霧水,分析師不得不解釋為,這是黃金避險功能受到美元挑戰(zhàn)的結果。黃金在今年3月創(chuàng)下1000美元也正是美元極度疲軟的時候,避險買盤和投資者紛紛賣出走軟的美元買進黃金。而到了9月中旬,剛好美元再度轉強,美元的轉勢已經使黃金跌到了800美元/盎司之下。雷曼兄弟破產時,又正是美元“強弩之末”的時候,美元是否還能繼續(xù)強勢,投資者尚處于觀望期,避險資金也不敢輕舉妄動。
不過,當主權信用最終受到質疑,避險者“走投無路”,黃金作為最終避險工具的功能就發(fā)揮了出來。美元成為許多國家的避險投資目標不過幾十年,而黃金作為避險投資目標有數個世紀的歷史。雷曼之后,9月16日晚,在美國財政部的支持下,美聯儲通過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向搖搖欲墜的美國國際集團提供850億美元貸款,投資者對美國銀行體系崩盤的憂慮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拯救雷曼過程中,美聯儲只出力不出錢,這次卻是動了近來最大的一筆真金實銀,而這筆錢勢必使財政負擔加重。沿著這一思路,財政赤字惡化,美元信用勢必再受打擊。9月下旬,布什政府推出了7000億美元的救市計劃,與市場對美元的憂慮不謀而合。這一計劃若得以實施,美國聯邦政府的債務上限將由目前的10.6萬億美元提高到11. 3萬億美元,超過美國GDP的70%。
終于,避險資金從觀望開始到美國國債大舉撤離了,等待他們的是價格還不到800美元的黃金市場,于是,黃金成為無論股票還是商品中唯一上漲的品種。9月17日,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期金飆漲70美元,創(chuàng)下20多年來最大單日漲幅,18日再漲46.5美元,盤中最高達到916.6美元。如果說此前美林被收購、美國政府接管“兩房”對市場的效應如溫水煮青蛙,雷曼破產和AIG的危機則令市場猛然驚醒后奮力一跳。這一跳,反映出了在黃金面前,金融系統乃至國家信用都遠為脆弱。
黃金與貨幣的不同,就在于它不是一個國家發(fā)行的、有著信用風險的產品。黃金的風險只有一個,那就是價格風險。而貨幣,除了價格風險還有信用風險。買黃金就是買一個長期抵抗其他信用風險的產品。
黃金與美元
黃金可以避一時之險,若想永久避美元之險,也就是有人熱議的重回金本位,恐怕是天方夜譚。實際上,金價暫時站上了900美元,但不久后又回落了。市場顯然找不到另一種可一勞永逸替代美元的交易和儲備工具,無論是歐元還是黃金,市場對美元的規(guī)避只能一點點日積月累中轉換。這點在美元21世紀的逐步貶值中可見一斑。
收藏黃金的人,念念不忘的是金子的貨幣價值。1816年,英國開始實行金本位,隨后多數資本主義國家也于19 世紀70年代后實行。淘金潮也從美洲到大洋洲到南非,一幕幕上演。問題是,黃金一枝獨秀,難道不是一個巧合?工業(yè)革命中黃金戰(zhàn)勝其他貴金屬成為貨幣,或許恰恰和它的產量有關。在19世紀之前數千年的歷史中,人類總共生產的黃金不到1萬噸,如18世紀的百年僅生產200噸黃金。而19世紀產金則達到了1.15萬噸,是18世紀的57.5倍,其中185 0?1900年就生產了1萬噸。黃金以度量衡的面目出現,剛好和工業(yè)革命后資本主義經濟創(chuàng)造出的大量財富對應:工業(yè)革命帶來的西方財富上的變化,也是數十倍乃至上百倍地膨脹。白銀則沒有這個幸運,白銀的大量開采是19世紀前的事,生產大國開始是日本,后來是南美,開采的白銀多被運到了我國,充實到銀本位體系中。
20世紀黃金產量還是在上升,卻沒有了19世紀的迅猛。1900年300噸,上世紀30年代最高年份1300 噸,上世紀60年代1500噸,這樣的上漲令布雷頓金融體系破產。沒有了足夠的黃金和全球產出對應,物價只有下跌一條路,而通貨緊縮的結果是經濟步入蕭條。這點,甚至在19世紀末期就有過征兆,沒有新的金礦和銀礦的發(fā)現,從1880到 1896年,美國的物價水平下降了23%,整個經濟也因此陷入衰退。貨幣主義大師弗里德曼曾說,貨幣是購買力的暫時居所。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尼克松總統放棄了35美元1盎司的兌換承諾又過了30余年,發(fā)達國家經濟規(guī)模數倍于當時,而世界經濟體中又加入了中國、印度等新生力量,購買力更是數十倍乃至上百倍地放大。以黃金為貨幣本位的麻煩在于,貨幣供應量的多少要視黃金的多少而定,而這段時間全球出產的黃金顯然不能與新增經濟規(guī)模相等。如果黃金儲備不夠,就不能發(fā)行實體經濟所需要的貨幣數量,造成人為的信貸緊縮,使經濟陷入通縮之中,輕則經濟衰退,重則經濟危機。
其實,正是在黃金不能滿足經濟發(fā)展的大趨勢下,美元借助于黃金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給原來的世界貨幣體系帶來了毀滅性打擊,戰(zhàn)爭臨近結束時,在世界范圍內政治和經濟都需要一個全新的穩(wěn)定的世界貨幣體系來重建世界經濟新秩序。在這樣廣泛而迫切的要求下,“布雷頓森林體系”應運而生,其核心就是美元與黃金掛鉤,以美元為國際貨幣結算的基礎,美元成為世界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和流通結算貨幣。借助于黃金,美元崛起,美元取得了等同于黃金的地位,成為世界各國通用的支付手段和儲備貨幣。可惜實行不到30年,由于美國發(fā)行了過多的貨幣,幣值貶損,不得不中止兌換,但以國家信用為擔保的國際貨幣體系卻順利地建立起來。
1976年的《牙買加協議》廢除黃金條款,取消黃金官價,各會員國中央銀行可按市價自由進行黃金交易,黃金就失去了貨幣功能。但它仍在各國和國際組織的儲備中占有重要份額,仍被看作最后的支付手段。
現在,全球黃金的年產量維持在2600噸,南非也即將把百年來全球第一產金國的名號讓給我們。更準確的說法, “不是中國在超越南非,而是南非退縮到了中國后面”。南非人挖黃金,最深的礦洞達4000米,我們的礦洞最深400米,似乎還有著無限的潛力。但價升無法刺激產量同步上升的事實,還是說明了資源枯竭的威脅。而此時,基本失去貨幣意義的黃金只能回歸它的金屬狀態(tài)。
至于20世紀后期金價的一蹶不振,只不過是黃金脫離了貨幣功能,重回金屬功能的余波而已。也正是因為黃金一路貶值,美元得以在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后仍舊鞏固了它的世界貨幣的地位。而進入21世紀,隨著美國債務劇增,美元的國家信用降低,黃金也順勢崛起。
金屬屬性下的升值與保值
2001年至今,金價翻了兩番,不過,其間美元指數也從120點跌到70點。如此算來,黃金的升值就打了折扣。與此同時,原油價格最高時漲了13倍,銅則從最低的1340美元/噸漲到8900美元/噸,黃金均不能比肩。究其原因,還是黃金曾經是貨幣、現在是金屬的雙重特性決定的。而作為最終的支付手段,黃金仍有一定的需求,貨幣與商品的雙重特征時刻左右著價格的走向。
作為金屬,此時的黃金已經不是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時的黃金了。那一次,是美元與黃金幾十年不變的兌換比率扭曲了商品價格體系,體系一旦崩潰,全球商品價格均大幅上漲,作為計量衡的黃金也同步上漲。從1971年到1980年,黃金與原油上漲幅度相似,基本上都是24倍,且在1980年前后分別到達歷史高點。
本輪上漲中,黃金漲幅卻遠遠低于原油價格上漲幅度,這是商品市場供需平衡的真實反映。黃金和原油儲量一定,但原油屬于不可再生資源,消費以后就沒有了,而黃金卻很難被消耗掉,只會轉移形式而已。全球石油產量已達到極限,每年不過以一兩個百分點的速率在增長,而石油需求上升速度遠超過供給。但黃金不同,除了產金國可以供應黃金以外,各國央行和國際組織擁有3萬余噸的儲備,私人手中擁有的黃金數量也是一筆龐大數字——印度民間藏金就超過萬噸,遠高于任何一家中央銀行的儲備量。供給的多樣性和豐富性足以保證黃金價格的平穩(wěn)。據預測,地下儲藏的石油只能用到本世紀中葉,而黃金已經被開采出來藏于政府和私人手中的,就足以用到這個時候。
需求角度,黃金的需求彈性也遠大于普通商品。按2006年的數字,以用途分類,首飾加工占黃金總需求的69% ,工業(yè)用生產電子產品的黃金占總需求的12%,投資所需黃金量僅占19%。大部分需求用在首飾加工上,而并不富裕的印度消費著全球第一的金飾品。今年1月,當黃金漲到900美元,印度的黃金進口量從一年前的62噸下降到只有5噸,高價抑制了需求。2007年,印度消費黃金774噸,比上一年上漲6%,其中首飾用金558噸,但在金價急漲的第四季度,當國際金價從第三季度的660美元/盎司上漲到800美元/盎司的時候,印度的黃金消費還是大幅度下降了,相對200 6年的第四季度消費量下降了64%。這774噸的需求占到3547噸的全球總消費的22%。世界黃金協會表示,印度的黃金需求在今年的上半年大幅下跌,需求量為263.5噸,下降了47%,不管是對珠寶的需求,還是投資的需求,在昂貴的金屬價格面前都產生了巨大的滑坡。一旦這樣大比例的需求減速或消失,對金價的抑制不言而喻。
如果說黃金與石油有相似之處,那就是黃金的開采的確越來越艱難。21世紀的7年間,盡管金價翻了兩番,但全球黃金開采量卻下降了6.7%。大品種中,黃金是第一個從供給上式微的,這點與鉆石的屬性類似。枯竭的資源與持續(xù)上升的開采成本和日漸富裕的經濟環(huán)境,足以使得價格穩(wěn)定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