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內地黃金珠寶玉石銷售總額已超過2500億元,同比增長15%,預計中國將在2020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黃金珠寶首飾消費市場。因此有專家稱,中國的黃金珠寶首飾市場正成為繼房市、車市之后的又一個熱點消費市場,并且將取代美日,成為全球最主要的奢侈品消費市場之一。
但是,面對潛力巨大的市場前景,我國的珠寶首飾行業似乎并沒有做好準備高居不下的投訴率、始終低迷的抽檢合格率、頻繁爆出“質量門”的大品牌,以及難以令人滿意的售后服務,這一切都使消費者放眼看去,滿目的珠寶首飾似在云里霧里;想出手購買,仿佛摸著石頭過河。
從近幾年我國各有關部門對各地市場進行檢查的情況分析,我國珠寶首飾產品主要存在的問題包括,定名錯誤,以假亂真;定名不準確,以次充好;標志不規范,虛高標價;責任難界定,售后難解決等。
以假充真 以次充好
據中國珠寶玉石產品質量檢驗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這一問題通常表現在用一種珠寶玉石冒充另外一種與其外觀相似的、更為高檔的珠寶玉石,或用合成珠寶玉石冒充同類天然珠寶玉石。常見如用合成祖母綠冒充天然祖母綠,合成水晶冒充天然水晶,玻璃冒充天然珠寶玉石,以“水鉆”仿冒紅寶石,以“托帕石”冒充藍寶石,以“馬來玉”冒充翡翠,以普通鉆石冒充“南洋鉆石”等。2010年,香港知名品牌六福公司被爆出錯將“石榴石當翡翠賣”事件。許多消費者都曾經歷過這類遭遇。北京的姚先生在旅行過程中,在當地的珠寶店購買了一只“鉑金鑲嵌祖母綠”戒指,當時,商家宣稱,這只戒指鉑金是18K金,石頭是祖母綠。但是,姚先生將這只戒指送到中國珠寶玉石產品質量檢驗中心檢測,鑒定結果顯示:9K金,合成祖母綠。
目前,珠寶界為了追求至善至美的效果,創造了許多改善天然珠寶缺陷的高超技法,如輻照、酸浸、注膠、熗色等。經過人工處理的珠寶玉石未按國家標準標注“處理”二字或處理方法,即屬于欺詐行為。最常見的是對經過漂白、充填處理的翡翠(俗稱為B貨)或經染色、漂白、充填處理(俗稱為B+C貨)的翡翠未標明處理方式,當作天然A貨翡翠出售,賺取非法利潤。湖南省黃金寶玉石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授權站常務副站長曾少乾介紹,一些非正規銷售場所是衍生這類珠寶消費問題的“重災區”,比如旅游景點以及跳蚤市場。
標志不清 虛高標價
這在珠寶市場是比較普遍的現象,不僅使消費者容易產生混淆,同時也反映出部分珠寶企業對標準理解不夠、產品質量把關不嚴等問題。比如按國家規定,金、銀、鉑等貴金屬首飾制品,都應在其制品上打印數字和字母,同時在商品標簽上用漢字標出規范名稱、成分含量及特殊處理工藝。在處理工藝方面,凡人工制作的珠寶玉石必須在名稱前標明制作方式。
同時,有些珠寶商在開具銷售發票時,故意漏掉一些關鍵詞語,為日后對付消費者維權埋下“伏筆”。如籠統地寫珍珠、翡翠、藍寶石,而不按國際標準寫上規范名稱,也不寫清質量級別。
虛高標價問題也十分嚴重。旅游商店因高額回扣的原因,往往虛高標價,因此常有消費者花費數千元甚至上萬元買到價值僅為幾百元的東西。但是,其實珠寶已是交易全球化的商品,正常情況下各地的價格相差不會太懸殊。四川的劉女士在當地的珠寶商店看中了一個翡翠掛件,標價9000元,經過多番討價還價,最后以400元成交。劉女士最后得出結論:要對商家的標價去掉一個零,再攔腰“砍”一半,有可能還可以降幾十塊錢。
責任難定 問題難解
近幾年,隨著周大福等知名品牌被卷入“質量門”,珠寶首飾質量問題責任難界定,售后服務難等問題成為最令消費者頭痛的事情。
據報道,湖南長沙的一對夫婦在長沙某商場周大福專柜定做了一款男款戒指,在僅佩戴了4個月后,其中的一小段因“斷裂”完全脫落;福建福州的消費者表示,在澳門一家周大福分行買了手鏈,之后出現一處斷裂;而蘇小姐同樣在周大福購買了CTF2系列925純銀鉆戒一只,佩戴10天左右就掉了色。而“極致”事件是湖北武漢的一位消費者購買的周大福鉑金項鏈兩年斷了5次,找柜臺經理投訴,對方堅稱產品絕對沒問題,是佩戴出了問題。
因此,有消費者抱怨,賣珠寶首飾的,仗著不退不換,都說自己產品質量沒問題,產品質量多好,切工多好,鑲嵌多牢固。一旦出現問題,把責任全歸到消費者身上,說消費者佩戴方法有問題,反正你就是拿人家沒轍,人家把責任推得干干凈凈,你認倒霉吧。
據有關媒體調查,金銀珠寶首飾的售后存在法律空白的最主要原因是,金銀珠寶是特殊的穿戴類商品,出現損壞后,很難判定是消費者的人為過失所致,還是其本身存在質量問題。目前國家只有貴金屬含量和鉆石標準,因此首飾鑒定只是對鉆石成分、貴金屬含量和等級等進行鑒定,至于鉆石為何脫落等工藝問題還無法判定,而消費者的投訴基本集中于此。有的珠寶店承諾有保修期,而有的珠寶店無此承諾,又由于珠寶首飾不在“三包”項目內,以至于消費者發現問題往往退換貨難。
規范行業 加強監管
有專家分析認為,我國珠寶首飾行業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珠寶行業的整個產業鏈,特別在生產加工環節,仍然存在很多不規范現象;二是國家對珠寶首飾行業的監管力度不夠。
“行業發展太快,擠進珠寶行業的人和企業太多,產業浮躁,都想賺快錢。”深圳珠寶業內人士透露,近年來,國內珠寶消費市場快速增長,也為行業帶來了一些隱憂。各珠寶品牌頻頻在各地開專賣店,對于黃金珠寶產品的需求數量驟增,一些企業快速進入珠寶行業,造成制造工藝不過硬。此外,近年來人工費用的上漲,租金上升,黃金珠寶加工廠成本驟增,為了減少成本,一些珠寶加工商從珠寶設計和加工上做起了文章,在做戒指的托時特別“單薄”等等“偷工減料”情況層出不窮,雖然節省了成本,但難保證質量。
同時,由于我國目前尚沒有把珠寶首飾納入“三包”產品目錄,所以,售后服務問題難以解決。
因此,有專家建議,一方面企業要從內部的生產加工環節抓起,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強第三方檢驗管理。除此之外,更要加強消費者的維權意識以及完善合理有效的維權渠道。目前珠寶首飾并未納入“三包”產品目錄。但即使沒有列入此目錄,消費者仍然可以根據《產品質量法》等法規要求商家進行退換修,不過在程序上則會更復雜一些。同時,據調查,盡管針對珠寶,全國大多數地方仍在“三包”外,但浙江已經單獨增加了“三包”目錄品種,將珠寶首飾列入其中。消費者呼吁立法部門適應時代要求,擴大“三包”范圍。
選購小竅門
面對紛繁復雜的珠寶首飾市場,有關部門提醒消費者在購買珠寶首飾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就地購買方便維權,建議消費者在“家門口”購買珠寶玉石首飾。
2.選擇信譽好的大型商場、正規的珠寶市場,或者信譽好、品質有保障的專賣店去購買珠寶玉石首飾商品。
3.索取合法有效的購貨憑證和商品的檢驗證。同時仔細查看商品標識,包括標簽標識、其他標識物標識(如鑒定證書、產品保養指南、售后服務卡、購買憑證等),以及貴金屬上面的印記。標簽上應有商品名稱、總質量、價格、生產或銷售企業名稱等信息;其他標識物應包括執行標準、合格證、生產或銷售企業地址、聯系方式等信息;印記應包括生產廠家代號、貴金屬名稱、貴金屬純度等信息。特別要注意商品標簽上的名稱是否清晰明確。
4.根據要購買商品的具體種類,事先仔細了解商品的相關資料。
5.仔細檢查珠寶玉石的鑲嵌狀況,如有松動應及時要求銷售者重新進行加固,以免發生脫落。
6.定期到銷售者處進行專業性清洗和必要的維護。
總之,專家建議消費者在購買珠寶玉石首飾商品前,先問自己3個問題:為什么選擇這家店?該店商品的真假如何?商品價格是否合適?若能回答這3個問題,就基本弄清了該店的誠信程度、商品真假以及價格的合理性。這樣買回來的商品就可以放心了。
同時,專家特別提醒消費者,盡量不要在以下地點購買珠寶玉石首飾商品,一是旅游景點,旅游景點的珠寶玉石首飾商品合格率僅為20%;二是跳蚤市場,這類市場上的偽劣產品較多;三是縣市級的個體經營店,該類經營戶自身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對國家制定的標準不清楚,店內銷售的商品往往存在條目標注不清的問題;四是文物市場,文物市場普遍存在玉石類商品以次充好、以假亂真情況。如果要在旅游地購買珠寶首飾要格外謹慎,不要受盲從心理和“撿便宜”心態影響而購買珠寶首飾,這樣買來的珠寶玉石首飾商品難以保證品質。不光是國內的旅游商店,境外的旅游商店亦銷售假的珠寶玉石首飾。普通消費者很難鑒定珠寶玉石首飾商品的真偽,若不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用肉眼幾乎無法分辨貴金屬、鑲嵌類珠寶以及玉石類商品的真假。
就鉆石產品,專家建議,在選購、佩戴鉆石飾品時應注意:一是要索取鉆石鑒定證書或鉆石分級證書,但是,不要盲目迷信國外證書。二是在佩戴鉆石飾品前,應仔細查看鉆石鑲嵌是否牢固,以防丟失。三是不要讓鉆石飾品接觸到油煙、化妝品等,因其具有很強的親油性,油煙、化妝品會附著表面,令它光澤暗淡;鉆石飾品須輕拿輕放,不戴時放入首飾盒內,以免損壞。(《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