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衡(1881—1955)浙江鄞縣人,字叔平,別署無咎、凡將齋主人。金石學家,北京大學史學系教授。1924年11月,入故宮參加“清室善后委員會”清點清宮文物工作。1933年至1952年任故宮博物院院長。
國寶南遷 父子異心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九一八事變侵占我國東北后,國民政府開始計劃將北平故宮博物院文物南 運。翌年,日軍攻占熱河、進逼北平,故宮博物院理事會要求故宮博物院選擇院藏文物精華裝箱儲置,準備南運。消息經(jīng)報紙披露后,引起了截然不同的反響。支持 者認為,國土淪喪猶可力圖恢復,任何文物之損失,終將萬劫不復,有必要把故宮重要文物轉移到南方安全地帶。反對者則認為,遷運文物猶如棄國土于不顧,勢將 造成民心浮動,社會不安。當時一些文化界名人如胡適、魯迅等,也紛紛表示反對文物南遷。魯迅曾寫有“寂寞空城在,倉皇古董遷”及“文化一去不復返,古城千 載冷清清”的諷刺詩句。而有意思的是,正當時任古物館副館長的馬衡為文物南遷操勞時,他的次公子馬彥祥卻以筆名在報紙上連篇累牘地發(fā)表文章,反對故宮文物 南遷。
馬彥祥在天津《益事報》自己主編的“語林”副 刊上,載文《舊事重提說古物》中這樣說:“因古物之值錢,結果弄得舉國上下,人心惶惶,束手無策,這種現(xiàn)象,想起來實在有點好笑。我們國難一來的時候,不 是大家都眾口一詞地說‘寧為玉碎,勿為瓦全’么?現(xiàn)在為了一點古物,便這樣手忙腳亂,還說什么犧牲一切,決心抵抗?要抵抗么?先從具有犧牲古物的決心做 起!”
其時,馬衡正在和故宮同仁忙于文物清點裝箱,他主持的古物館裝箱難度最大,例如瓷器,有的薄如紙,有的大如缸;又如銅器,看起來似乎堅強,可是一碰就碎,其他脆弱微細之物尚多,裝時各有困難。古物館同仁集思廣益,終于一一克服了困難,保證了包裝質量,并按時完成任務。
集中裝箱的文物以書畫、銅器、瓷器、玉器為 主,數(shù)量也最多,同時裝箱的象牙、雕刻、琺瑯、漆器、文具、陳設等工藝類文物也占相當數(shù)量,共計2631箱,63735件,其中僅瓷器就達1746 箱,27870件。又如石鼓,是人人知道的國寶,原存國子監(jiān),由故宮代運。11箱石鼓(含1箱石碑),每個重約1噸,鼓上的字是在石皮上,石皮與鼓身早已 分離,稍有不慎就會脫落。馬衡負責石鼓的遷運,他親自研究裝運辦法。馬衡在《跋北宋石鼓文》一文中記載了此事:“余鑒于此種情況,及既往之事實,知保護石 皮為當務之急。乃先就存字之處,糊之以紙,總是石皮脫落,猶可粘合,次乃裹以絮被,纏以枲綆,其外復以木箱函之,今日之南遷,或較勝于當日之北徙也。”這 個辦法是成功的,以后屢次開箱檢查,石鼓都沒有新的傷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