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外慧中,成就皇家玉
鸚鵡造型翡翠胸針
中國人常以玉自比,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定義:“玉,石之美,有五德者”,可見中國人與玉石的親密關系。而翡翠色彩美麗,質地溫潤,與其他玉石截然不同;其不浮華、不輕狂的內蘊,更恰似國人對君子美德的寫照,因而雖其歷史較之軟玉類玉石相比甚短,卻成為世代相傳和傳遞感情的最佳選擇。
翡翠自清朝才經絲綢之路大量進入中原,但據我國礦物學奠基人之一章鴻釗所著《石雅》考證,翡翠最初傳入我國的時間其實要早得多。《石雅》介紹的我國現存最早的翡翠器具出自周代,且有甲骨文研究家羅振玉家藏翡翠刀柄為證。其后漢朝班固的《西都賦》和張衡的《西京賦》中,有“翡翠火齊”之語,對照上下文,這里的“翡翠”乃指緬甸傳入的礦物而非彩羽鳥。之后又有五代時期梁朝徐陵在《玉臺新詠• 序》中所述“琉璃硯匣終日承受身,翡翠筆床無時離手”。宋朝歐陽修更在《歸田錄》記載了其與潁川同僚及老太監鄧保吉鑒定翡翠玉罌的趣事,國人“始知翡翠能屑金也”。然而,至明朝翡翠仍是不可多得的稀罕玩意,縱然權傾天下如皇帝者,也未必有此福分,至少考古專家在明十三陵的定陵中就沒有發 現翡翠的蹤影。
Bright emerald green恰到好處地呈現出豆莢的鮮嫩
時光流轉到清朝乾隆年間,仿佛此時翡翠原石外的那一層灰白黯淡的皮子才被剝開,瑩潤的光芒霎時間讓世人的心為之柔軟和震撼。正如紀昀在《悅微草堂筆記》中所述“云南翡翠玉,當時不以玉視之,不過如藍田干黃,強名以玉耳。今則以為珍玩,價遠出真玉上矣……”而提起翡翠的興盛,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她就是慈禧太后。據史料記載,慈禧太后對翡翠的喜愛達到幾近瘋狂的程度,她飲茶用的是翡翠蓋碗兒,用膳使的是翡翠玉筷,發髻上插的是翡翠發簪、指間戴的是翡翠戒指……甚至死后,腳邊還放著那對充滿神秘色彩的“翡翠西瓜”。自她而下,內廷命婦皆佩戴翡翠玉玔、翡翠耳墜和扁方,而達官顯貴的帽子也點綴翡翠,以彰顯其地位,人人皆以擁有一塊完美無瑕的翡翠而自豪。
從此開始,翡翠不只價格猛漲,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也倍增。其鮮艷的顏色、稀少的產量、細膩的質地和通透的種份,讓它當之無愧成為“玉中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