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生活用品
日常生活中,各種小件用品數不勝數。其中有專供女士使用的,如鏡子、梳子、刷子等;有專供男士作用的,如刮胡子用的刀架、小刷等。這些日常用品制作比較簡單,突出的是實用性。一些倒酒用的漏斗亦是如此。
② 生活用品
在西方國家的政治、宗教領域里,銀或銀合金的器物時時可見。這些器物多代表權力及地位,制作講究,十分珍罕。主要包括如下種類:
法器
在宗教活動中,由銀制作的法器為數不少。這些法器有權杖、十字架、耶穌像、主教的頭飾、圣像、圣血杯等。
權力及榮譽的象征物
長期以來,各國及各個朝代的統治者無論在何種場合均離不開白銀器具。皇帝的權杖、皇冠多使用白銀制作,再配以黃金、寶石。一些統治階層人物的用品、飾品,如綬帶、官階、佩劍、佩飾等也多用白銀制作。
雕塑
除圣像如圣母、耶穌塑像為銀制外,其他一些雕塑也多為純銀制品。19世紀后期,俄羅斯薩齊科夫公司制作的《三套車》雕塑,全部使用白銀制成,三匹馬奮蹄奔馳,肌肉有力,栩栩如生,兩位車夫也頗具動感,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在西方各國,其他銀塑如動物、人物、帆船等,比比皆是,其中不乏制作精良、生動傳神的杰作。
③ 銀幣
人類早期對白銀的應用多為制造貨幣。據考證,人類最早使用銀制錢幣是在公元前6世紀。當時,位于小亞細亞的呂底亞王國首府的薩迪斯河中有一種自然生成的金屬塊,這種金屬塊是由75%金、25%銀自然生成。此種合金塊具有良好的觀感及加工性能。由于其產量不高,故經常被分割成小塊當作貨幣使用。隨著金屬分離技術的出現,該地匠人成功地將這種自然生成的合金塊分為金和銀兩種金屬,其中金用來制作金幣,銀則用來制成銀幣。當時人們將銀幣稱為西格羅(Siglos)。該幣呈不規則塊狀,有著較精確的重量,刻有簡單的圖案及文字、標志等。這些銀幣多用簡單的打壓法制作,即由刻模師在硬金屬模具上刻出圖案,如一些城市徽記、動植物圖形、女神像等,然后加力壓在銀塊上,于是一塊銀幣便產生了。但是用打壓法制作的銀幣較粗糙、圖案模糊。如呂底亞王國的標準銀幣為一梨形銀塊,上面壓有不太清晰的虎頭圖案。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貨幣需求量不斷增加,至16世紀前后,歐洲開始用機器制作銀幣。此種銀幣經鑄造、打磨、拋光,不僅外觀、重量一致,而且熠熠生輝,非常美觀。比如1560年前西班牙鑄造的機制幣,幾乎就是一件小小的藝術品。如今仍有人將銀幣再加工制成裝飾品佩戴。20世紀初,銀幣風靡全球。中國也加入銀幣制作的行列,曾于1933年發布《銀本位幣鑄造條例》,規定每枚銀元重26.6971克,含純銀23.4934克。由于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加之硬幣(金屬幣)在使用上十分不便,因此銀幣逐步退出歷史舞臺。但早期制作的各種銀幣成為人們珍藏的對象,具有相當高的收藏、鑒賞、研究及經濟價值。
由于白銀本身的特點及其貨幣性能,在工業化生產中,人們又將其制作成各種具有紀念意義的器物。最為常見和重要的是純銀紀念幣,這種紀念幣由國家主管部門發行,鑄有國名、幣值及各種圖案與文字,使用的是高純度白銀,通過各種工藝處理手段,如精細鑄壓、拋光、噴砂、鏡面以及鑲嵌等手法,使制出的紀念幣精美無比,深受收藏者及投資者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