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鉆石交易聯合管理辦公室的官員們,曾多次在不同的場合表示,希望國家通過政策引導中國鉆石產業的發展。而從上海本身的政策來看,對于鉆石產業的發展是極為有利的。“有跡象表明,在2002年5月調整鉆石關稅以來,國家將繼續出臺促進鉆石行業發展的政策。”一位鉆石行業的資深人士向記者表示。這些政策對上海也有很多好處。 如果說,政策的傾斜是天時,上海鉆石交易所則是地利,現在阻礙上海成為鉆石之都的主要障礙就是人和,上海在鉆石加工,銷售上并沒有優勢。
在全國2.5萬名鉆石加工人才中,上海只有1500人,而廣東有1.2萬人,山東有8000人。上海在鉆石加工領域沒有任何優勢。2003年,雖然上海鉆石的消費額占到了全國的三分之一,為30億元左右,但依然沒有超過香港,距“鉆石之都”還有距離。同時,上海自主的鉆石品牌沒有建立,上海老鳳祥、老廟可謂上海最大鉆石零售商,但主要以代理其他品牌為主,相反,深圳倒是出現了眾多中國品牌,深圳TTF首飾制作公司總裁吳峰華表示,已經在英國推出了自主品牌的鉆石產品。如果沒有加工與銷售,上海的鉆石之都將是空中樓閣。“而國內還沒有一個專業的鉆石交易商,絕大部分局限在毛鉆的來料加工和裸鉆的零售范圍內。”上海鉆石行業協會會長潘斌說。上海將避免低水平的競爭,一開始,就將加工、流通、品牌和銷售縱向打通,力爭上海能夠涌現國際級的大鉆石集團公司,在促進本地消費的同時,開拓國際市場。
上海的鉆石業界對前途充滿信心。上海的天然優勢,相信人才不是問題,只需要幾年的時間就能夠大大加強在鉆石加工方面的實力,畢竟上海人解放前就有精致加工鉆石的傳統。
“到2010年,上海的鉆石交易中心將實現年交易額50億美元,從業人員10萬人以上。”上海鉆石交易聯合管理辦公室主任方雄信心十足地向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