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3日,香港一家奢侈品門店外出現排隊等候的情景。
【環球時報駐瑞士特約記者 金寒冰】“表哥”等一些官員因戴名表而“出名”,因腐敗而落馬。這不僅使網絡反腐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也使奢侈品在華業績遭到打擊。貝恩報告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奢侈品消費總額達1150億元人民幣,但增速僅為7%,而2011年的增速為30%。各大奢侈品牌在中國昔日的瘋狂擴張似有戛然而止之勢。奢侈品在中國的命運將面臨怎樣的轉變?受沖擊最嚴重的瑞士名表界人士,對《環球時報》記者表達了他們的看法。
連續18個月銷量下滑
瑞士制表工業聯合會(FSWI)主席讓丹尼爾帕沙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據該聯合會內部統計,2001-2011年間,瑞士鐘表工業出口值從102.97億瑞士法郎攀升至190.3億瑞郎,增幅達84.81%,其中中國市場的平均增幅達123.73%。但從FSWI剛剛揭曉的中國市場2012年下半年銷售數據看,整個銷售情況出現高速下滑趨勢。與前10年的平均增幅相比,明顯回落了23.11%,與2011年同期相比,增幅回落幅度達47.17%。瑞士鐘表會展集團總監法比安娜呂博對《環球時報》記者說,2011年和2012年在歐洲多個城市舉行的會展中,中國代銷商簽單數量出現下滑,這反映出中國市場高檔腕表銷售遭遇寒冬,過去18個月持續下跌的事實不能不引起高度關注。
歷峰集團主管市場營銷的羅伯特埃文斯告訴記者,該集團成員意大利腕表“沛納海”在中國的銷售業績明顯滑坡。,中國人最愿意購買的勞力士、百達翡麗、歐米茄、寶璣等品牌的許多暢銷款式如今也出現批量積壓。卡地亞首席執行官貝特朗弗爾納斯及伯爵腕表副總裁羅蘭佩德利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都認為,這輪業績下滑呈現兩大特點,一是幾乎各類主要傳統熱銷名表全線下滑,并經歷了較長時期后仍沒有顯現恢復市場元氣的勢頭;二是這種下滑趨勢主要集中在高端富裕群體相對集中的一線城市,下滑幅度遠超過二三線城市同類品牌。
批量采購轉向境外
對于中國市場上瑞士名表銷售業績持續下滑的主要緣由,卡地亞首席執行官貝特朗認為,中國政府倡導的反腐倡廉舉措直接影響了高檔奢侈品市場的銷售業績。伯爵表副總裁羅蘭說,過去批量采購包括瑞士名表在內的高檔奢侈品的,主要是中國民營企業老板,用來向官員行賄。近期,中國政府的反腐倡廉舉措漸獲成效,直接反映到市場上,就出現此類奢侈品銷售量大幅下降。貝特朗表示,許多民營老板借旅游之便去境外批量采購奢侈品。這樣既規避了境內市場采購留下的信息隱患,還可獲得數量可觀的退稅返點款項。羅蘭估算,此類交易對中國市場高檔奢侈品銷售產生的直接影響最大。相比之下,中國公民通過網絡代購或普通旅游者在海外消費奢侈品,不是直接原因。
加強售后服務贏得信賴
瑞士制表工業聯合會主席丹尼爾表示,他們預測,中國奢侈品市場的規模還會持續擴大。據該聯合會初步統計,中國目前資產過千萬的富翁達80余萬,億萬富翁在7萬人左右。中國仍然是超越美國的全球最年輕的奢侈品消費市場。最富有人群中男性年齡要比歐美國家的平均62歲小得多。85%的奢侈品消費者年齡為39歲45歲。他們認為,隨著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健康發展,民眾中相對富裕群體的數量還會持續攀升,富人愛收藏的習慣永遠不會改變。在古代字畫、酒、現代藝術品等收藏品中,高檔腕表與配套精品首飾的比例占到47%。
丹尼爾表示,絕大多數表商認為中國是潛在的巨大市場,他們不但不會輕易撤離,而且還將投放更多精力與財力來研究、經營這個市場,包括向中國代銷商講解經營理念,加強售后服務贏得高端客戶的信賴。在調整一線城市經營模式的同時,瑞士表商還要花大力氣重點經營好中國東部沿海二三線城市的代銷經營活動。此外,不輕易放過中國西部重要城市的經營機會,適度增加銷售網點,向相對分散的客戶群推出適合他們消費的奢侈品。貝特朗表示,卡地亞在中國大陸擁有41家專賣店,他們愿意繼續在二三線城市增加79家連鎖精品店,同時考慮將部分精力轉向中東的阿布扎比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