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著名作家暨珠寶設計師 曾郁雯
翻開臺灣珠寶設計史,目前臺灣設計界正是百花齊放的盛況。
臺灣早期的珠寶店以販賣黃金的「銀樓」為主,再加上臺灣曾被日本統(tǒng)治,珍珠也是臺灣消費者的最愛,此外還有為了嫁娶準備的鉆石結(jié)婚飾品,大致就是臺灣20年前的珠寶店樣貌。
隨著臺灣股市將近12,000點的榮景,臺灣珠寶業(yè)也水漲船高,當時在臺北東區(qū)頂好市場一帶出現(xiàn)許多香港師傅開的小店,還有些香港來的業(yè)務,供貨給臺灣從南到北的珠寶店,這股潮流除了引進香港原創(chuàng)的珠寶飾品,也開啟了珠寶設計在臺灣的風潮。從那時開始,貴婦名媛們喜歡找設計師量身打造獨特的款式,這一波潮流奠定了設計師在臺灣的重要地位,也培養(yǎng)出一批珠寶設計師和鑲工師傅。
曾郁雯攝影作品
曾郁雯設計珠寶作品
重視人文底蘊
在我看來,臺灣設計師最重要的是具有人文底蘊,有的擅長將東方元素如翡翠或五行金木水火土、傳統(tǒng)的吉祥如意圖案,或大自然的鳥獸蟲魚,都是設計的靈感來源。
有些設計師擅長說故事,每件作品都蘊藏著設計師的巧思。這些所謂第一代到第二代的珠寶設計師,開始受到國際拍賣會佳士得及蘇富比重視,紛紛邀請?zhí)峁┳髌放馁u,也都有亮眼成績表現(xiàn),讓臺灣的珠寶設計躍居國際舞臺。
第三代設計師通常具有留學及自己動手做金工的背景,作品風格較為簡練,也因為他們的專業(yè)背景,讓這些設計師進入臺灣的大學相關(guān)科系擔任教職,繼續(xù)培養(yǎng)新一代年青設計師。
面對外來挑戰(zhàn)
若以五年為一個世代,現(xiàn)在第四代設計師所面臨的挑戰(zhàn),應該是來自全世界的名牌和消費者多變的口味,但臺灣第四代設計師也有非常突出的表現(xiàn),他們都由臺灣出發(fā),走向國際舞臺,有的作品被收藏在國外的博物館,有的則受到好萊塢明星青睞,可謂后起之秀。
面對中國廣大市場,臺灣珠寶設計師作品得到極高評價,兩岸三地之間往來頻繁,透過近年來無數(shù)珠寶展覽會及交流,讓大家看到臺灣設計師的優(yōu)秀表現(xiàn)。經(jīng)過這20年來的歷練,臺灣目前的珠寶設計界可為百花齊放的豐收期,期望臺灣珠寶設計師能一代傳一代,除了經(jīng)驗上的傳承外,技術(shù)上更要突破創(chuàng)新,不斷自我挑戰(zhàn),將珠寶工藝提升到更高的藝術(shù)境界。
曾郁雯作品《梵谷的星空》吊墜及胸針兩用首飾,采用了蛋白石、珍珠、藍寶石及鉆石
作者簡介:
曾郁雯,美國寶石學院研究寶石學家,1991年于臺北成立珠寶藝術(shù)工作室,從事珠寶設計行業(yè)將近20年。多年來出版散文集、攝影集和珠寶專書等,文章、專欄散見兩岸三地的專業(yè)雜志。每年至少舉辦一次珠寶設計個展,2011年,《珠寶詩人曾郁雯 作品鑒賞會》系列分別于臺北1月、香港3月、9月、北京11月巡回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