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不同目的的收藏,心態不同,收藏水平也高下有別。而在近幾期的鑒寶現場采訪,記者得出一個明顯的印象是——愛學習的藏友越來越多,不管東西真假,要向專家討教個明白,這不,何先生小兩口又來了!
一對淘來的民國手繪粉彩粥罐
近幾次大河鑒寶,何先生小兩口是次次必到,每次都有好東西,連專家都直夸:“這小兩口,收藏的技藝看長啊!”難得的是人家夫妻共同淘寶,有共同愛好。每到周末,古玩市場是小兩口必去的地方。何先生說,喜歡古玩有一段時間了,常看鑒寶活動,大河鑒寶是每期必看,但下手買是最近的事。還別說,出手不凡,買到不少真東西呢。
這回帶來的是幾件陶瓷。一對粉彩的四系蓋罐,往桌上一放,就吸引了幾位專家的注意。罐及蓋上一面是手繪的花鳥,鵝黃、桃紅、粉綠、丹朱,還有一對展翅的小雀,工筆描繪得非常細膩,筆法嫻熟,設色清雅。另一面是手書的行草,注明“仿六如法”,仿唐伯虎的字,還注有作者,名為“仙槎”。罐底還有“映蓮軒造”的款。兩個罐并排擺放看,上邊的圖案相對稱。陶瓷鑒定專家喬紅濤老師介紹,這對蓋罐是民國的器物,“仙槎”是當時的一位彩瓷名家,擅繪花鳥、山水、人物,以花鳥居多。這對蓋罐是粥罐,應是大戶人家日常所用之物,但非常精美,市場價可達兩萬元。何先生說,這對蓋罐是剛從市場淘得,花了兩千元,這可買著了。
另有一件大個兒的螭耳樽卻不對,“礬紅太差,獸臉不清,橘皮紋也沒有”,喬老師安慰道,“玩收藏要有學習成本的,你們這幾件有真有假,還是有收獲的。”夫妻倆又跟喬老師討教了一些關于彩瓷的門道,這才收拾起寶貝離開。看來這段時間是準備在彩瓷上下工夫了。
王女士帶來一件清末民國時期的賞瓶挺精美。元寶耳,貼花工藝,菊花枝葉舒展,品相完整,瓷質密實,器形尤其好,打有“堂銘”款,喬老師說,“堂銘”款的東西屬于定燒瓷,質量都比較好,這只瓶市場價在2000元以上。王女士家里有兩只,“如果是一對的話,市場參考價應在上萬元”。
從受沁的門道上辨仿品
當天見到一件玉器山子擺件,高20厘米上下,個頭兒不小。滿工雕刻,題材挺豐富。松柏遒勁,亭舍儼然,仙鶴引頸長鳴,觀音端坐祥云之上,畫面重重疊疊,背面也雕有寶塔、亭子、祥云等。玉器鑒定專家姚錚華老師說,這件玉山子的材質是青海玉,玉質較松,看著透,油頭少,價值不如和田玉,但比較完整,質量也不錯,可以好好保存。姚老師介紹,上世紀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才出現青海玉的概念,青海玉與和田玉同屬一個礦帶,都在昆侖山上,綿延2000多公里的礦帶都產玉,只是玉質有差別,奧運會獎牌用的就是青海玉。這件藏品雖然達不到和田玉的價值,但也可以賣到一二十萬元。
焦作李先生帶來大大小小好幾件玉器,姚老師一一看過后告訴他,幾件都是仿品,用的都是和田青玉。一件仿清代的桃形筆洗,工藝難度最高,非常薄,稱作“水上漂”,就是薄到可以在水上漂起來,可想而知制作的難度;一件仿明代的玉菩薩,底座、前后都有大塊人工做的沁色;一件仿南北朝的鳳鳥;一件仿春秋晚期的玉獸。姚老師說,仿品不到代,但都是和田青玉,青玉產量大,升值空間小,與和田白玉價值相差十幾倍,從文化意義上看,“仿品沒多大意思”。姚老師建議李先生以后多學習,要學會分辨古玉和仿古玉,并現場傳授一招:“這尊佛像,前后、底座都有大塊的沁色,是在墓里受的土沁,那么它在墓里是趴著、躺著還是站著呢?如果是趴著,應該是前邊有沁,怎么背面也受沁了呢?人工做舊把沁做得通身都是,斑駁陸離的,雖然顯得古舊,但這樣做顯然違背自然規律了,必假無疑。”李先生聽得頻頻點頭稱是。
美麗的琺瑯和琉璃
兩位女士帶來一件小東西挺搶眼,是一塊銀質的琺瑯表,只有三四厘米的直徑,外圈鑲著三重珠子,顆粒均勻,排列整齊。中間一位美女頭像,大眼睛,長睫毛,粉面朱唇,金項鏈,金耳墜,大開領的宮廷服飾,豐滿圓潤,是位典型的西洋美女。字畫與雜項鑒定專家張繼峰老師說,這是民國時期的西洋懷表,過去天津很多。表是銀質,中間繪琺瑯,三層珠子口,都是鑲嵌的小珍珠。可惜表針已失,不再走動。張老師說,這件表如果完整的話現在市場價能達到幾萬元沒問題。
下午見到一件琉璃賞瓶比較少見,是民國的器物,但色澤如新,翠綠的色彩,碧瑩瑩的,非常悅目,光澤溫潤油亮,高17.2厘米,器形圓潤可愛,非常漂亮。張老師介紹,這件賞瓶是兩層的套料,套料工藝在鼻煙壺里用得非常多,這件是仿翠,器形好,“規矩”。
粉盒以陶瓷的多見,當天出現一件民國時期的錫制粉盒,別有一番韻味。張老師說,錫制品過去用作最多的是茶葉盒,也有做粉盒的,不是很多。這件粉盒上滿工鏨刻著圖案,一只蝴蝶伏在盒首,身體、翅膀、眼睛,寫實而又夸張的手法,長須伸張,伏在一片繁花之上,整體是西洋畫的風格,題材正是蝶戀花。盒子的邊緣處也是密集的裝飾圖案,構圖、造型都非常有現代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