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的故事和暴富的故事一樣多
沒人在乎需要挖掘多少噸土方才能從中找到一粒和田玉,在這里,只要有可能,即便是把整個山頭都削平也有人在所不惜。人們只看到身邊一個個暴富的身影,而選擇性的避開更多因采玉而傾家蕩產的悲劇。當加滿了柴油的挖掘機們怪獸般沖進河床深處時,除非彈盡糧絕,否則它們是不會停下的。
當奧運獎牌將使用和田玉為原料的消息使玉石熱潮攀上頂峰時,在和田市玉龍喀什河河道中進行采玉作業的挖掘機達到了頂峰,八千余輛。這甚至引起了國外軍方的注意,觀看衛星照片根本無法理解這些綿延幾十公里的工程場面意味著什么。不僅如此,全國各大重型機械集團的老總也不清楚為何自己的產品在和田如此暢銷。幾年來和田地區重型機械的銷售量一直居全國榜首,幾乎所有廠家的領導班子都慕名到這里來考察調研。
玉石所激起的欲望之可怕在外界是難以想象的。在玉龍喀什河的一次開采活動中,兩個挖玉人同時看到了挖掘車抓斗中的一塊帶皮白玉,兩人不顧一切撲過去搶,卻忘記了腳下被挖掘機刨出的深坑,一人當場摔死,另一人受傷。如此這般的慘劇并不罕見,暴富的誘惑讓人們對這些慘劇習以為常,更多的人加入到淘玉的浪潮中來。
整個10月,艾尼·買提一直在在瑪麗艷開發區幫他的好友看場子,這個開發區早先的規劃是希望進行農業開發,可當人們不知從哪里得知這里幾千年前曾是古河道后,此處很快被挖掘得像是月球表面,整個地區水土流失嚴重,荒漠化也近在眼前。“人們只要玉,其他的無所謂。”一位市質監局的官員無奈道。
艾尼的主要任務是監督雇來的另外5個人工作,并杜絕這些人私藏玉石的可能。簡單來說,他們需要在漫天的灰塵中緊盯挖掘機傾倒下來的土方,尋找任何玉石的蹤影。而如今,距離上一次發現玉石已經8天了,艾尼和他的朋友一樣焦慮,8天來,挖掘機從河床內掏出的土方已經超過400噸,可他們這個小隊連和田玉的渣子都沒看到一粒,光是每天每輛挖掘機一千多元的柴油費用如今就已經凈賠數萬。“這里是最大的露天賭場。”玉石商人侯文波如是定義艾尼他們的行為。類似艾尼這樣的小隊,挖掘機一般是租賃而來,每月2萬8到3萬6的租金,柴油自籌(基本上是每天每輛一千多元油耗),如果算上工人的工資,每個月每臺車就要投入10萬到12萬的成本,這些錢大多是籌借而來,一旦挖不到像樣的玉石,“基本就是傾家蕩產的結局。”侯文波說。2006年,侯文波與另外4人合伙進行著和艾尼同樣的玉石挖掘生意,三個月內挖出的玉石與投入的成本剛剛持平,5個人都不敢再干下去,“動輒就是傾家蕩產。”侯文波至今仍然覺得自己很僥幸,“這種生意就與賭博無異了。”侯文波記得當年有6個浙江老板組成的小隊在河道里挖出了一塊帶皮白玉籽料,賣了128萬的天價,可由于不愿就此收手,很快128萬賠個精光,又倒賠上百萬,最終合伙人間內部分裂,黯然收場。“打比方說有10臺車挖玉,最后最多只有一臺車的人有機會暴富,2臺車保平不賠不賺,其他都是傾家蕩產。”侯文波很慶幸自己是沒有賠錢的人之一。
在和田,如果精心留意,悲慘的故事幾乎和暴富的故事一樣多,只是大多數人選擇性地過濾掉了那些悲劇。侯文波還認識幾個當年叱咤風云的阿吉,由于挖玉失敗,如今一無所有,不是在家務農就是在路邊賣煙,“他們都曾經是身家幾千萬的富豪,總想著挖更大的石頭,最后就落得如此下場。”侯文波說。
2004年底,一個挖玉人借了親戚朋友的錢買了挖掘機挖玉,但連續一年時間,沒有挖到像樣的玉石,親友不停向他追債。一天晚上他通知了所有的親友,說第二天早晨在玉龍喀什河邊的一個地方還錢,當第二天親友們趕來的時候,發現他已經在因缺油而無法運轉的挖掘機上上吊自盡了。
“祝你下次好運”
整整一天,玉石商人卡吾力騎著他的摩托車往返于各個荒灘之間,他全家的生活都依靠他平日里倒賣玉石來維持。依靠著信息靈通,卡吾力近幾年賺到了不少錢。在和田,像他一樣的玉石販子“數都數不清”,但是大多都是串場加價獲利,每次賺個二三十塊錢,互相炒賣,但很少有人有渠道把玉直接賣到內地去。“巴扎里都是我們本地人,炒來炒去還在我們手里,到最后還是要內地人來接才行。”卡吾力也沒法子,他自己沒有渠道把玉賣到內地,只有漢族商人以及幾個維族阿吉有這個渠道,“現在內地商人不來了,賣給阿吉他們又殺價很低,怎么都是虧本。”卡吾力索性開著摩托著跑到米力尕瓦提轉悠,遇到熟識的阿卜杜·哈拜爾,后者告訴他已經很多天沒有找到東西了,“都讓你們給賣了。”哈拜爾半開玩笑指責卡吾力。買提江拿了一塊石頭給卡吾力看,這是他幾天前在石灘里找到的,外表與很多石頭無異,但用手電筒照則隱約覺得其中有異。由于部分玉石在形成過程中被包裹了很厚的石皮,因此一塊石頭里面是頑石還是美玉,這基本上只能靠眼力,簡單說就是賭。“看不好,里面不一定有玉。”卡吾力撇著嘴,“去找個電鋸刨開看看吧。”買提江不同意,他還是想囫圇個賣掉。“挺難,現在買家本來就少,太便宜了你也不舍得賣。”卡吾力臨走前說。
事實上,由于玉石本身帶有或多或少的石屬性,即便是專家也有看走眼的時候。和田地區最大的玉石山料礦阿勒瑪斯礦前礦長安舉田,是自1980年代起就開始在國營礦場擔任收購人員的老專家,但在一次光線暗淡的場合,他仍然被一塊咔哇石打了眼,誤當作碧玉收購下來,雖然此事過去十多年,安舉田仍然心有余悸,從此之后他再不于光線不好的地方進行交易。前不久,他的一位朋友———一位天津玉器店的老板———硬是將一塊近2噸的咔哇石當作碧玉收購下來,經濟損失慘重。這種生意自古至今嚴格按照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古老方式,就是要讓雙方都無法反悔。賺錢或是賠本全靠眼力。
但一些事例也讓更多的人愿意選擇鋌而走險。在和田玉石巴扎,曾經有人賭一塊石頭里面有玉,3萬塊買下后刨開發現里面竟然是上等大塊白玉,價值超過百萬,轟動整個和田。當然,這樣做的風險就是也有很大可能幾萬塊買到一塊徹底的頑石。
買提江的妻子每次看到丈夫回來都不問是否挖到了玉石,雖然她也希望自己家能有好的運氣。她只是默默地把買提江帶回來的那些石頭碼好,放在一邊。“說不定那石頭里面就是玉呢。”買提江總是這樣說。
幾天之后,終于,買提江下了一個決定。他用衣服裹上那塊頑石,珍而重之地抱在懷里,搭了一輛三輪車趕去和田市內。這位農民打算賭一下自己的運氣,看看從隔壁荒灘上撿來的這塊頑石究竟內里有否美玉。
買提江來到一家熟識的玉器加工點,這樣的店鋪在和田有上百家,工藝和技術也都雷同。買提江這回要借用對方的石頭切割機,一種非常笨重的機器,但幾分鐘之內就可以用其鋒利的電鋸割開大部分石頭,也包括玉石在內。
店家用手電反復查驗之后,建議買提江從最邊上刨開薄薄一片。這樣做的優勢很明顯,因為不會傷害內里的玉石,如果里面有的話。
得到同意后,店主開始動手。買提江來回踱著步子,用手指搔著自己的胡須,做著深呼吸。5分鐘之后,隨著嘈雜的聲音結束,一片石頭被割了下來,掉在了地上。買提江咬起了嘴唇,凝視著平滑的橫截面。店主用水沖掉石漿,這塊石頭終于露出了本來的面貌:它表里如一,沒有玉。“祝你下次好運。”店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