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中國本土風格,做有創意和獨立精神氣質的東方品牌。沒有原創,永遠是跟隨者。
潮宏基氣質廖創賓印象
對廖創賓的采訪,先后約了兩次,一次在北京,一次在潮宏基珠寶公司總部廣東汕頭。
然而,兩次,都沒能見到他。
廖創賓的時間,幾乎都在最后一刻發生改變。對此,廖創賓用許多補救措施表達了他的抱歉。于是,循著這些“補救”路徑,對他,對他所創立的企業——潮宏基的采訪認知,便有了別樣的感受與體驗。
倡學習,講信譽
國航寬大的747航機,停靠在汕頭機場。依海而居的這個南國小城,蕩漾著悠閑從容的氣息,讓習慣了京城緊張節奏的人們,也突然一下放松起來。
潮宏基前來接機的小面包車,已經坐得滿滿當當,以至于多出的一人只能拿個小凳夾坐在位子中間。原來,在這個時間段,小車的接機任務,面對了好幾個航班。
從機場到公司的路途不長,大約二十幾分鐘,也許坐得太過“親密”,加上本身還有部分是熟人,大家不由得聊了起來。
潮宏基倡導學習型企業,2008年投入200萬元,對各大銷售大區和企業的管理層進行培訓,參加培訓者約40人,每人每年的費用將近5萬元。員工們習慣地將這類培訓稱作“迷你MBA”,公司請來的都是著名商學院教授,以極富理論依據和實操經驗的案例,給大家上課。每月兩天封閉學習,成為潮宏基員工最享受的時光,因為“收獲實在太大”。培訓一般選在周末進行,逢到這個日子,全國各大區的銷售經理,就從四面八方趕來,汕頭潮宏基總部,也就一下子熱鬧異常。
坐在車上的大連區、上海區經理,如此這般地介紹了潮宏基的學習體系,“學習型企業”,便成為對潮宏基珠寶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
聊天中還得知,這些大區的銷售經理,很多都在潮宏基干滿了十年,有的甚至走向社會的第一份工作,就在潮宏基。同樣,十年金牌員工,在這里也很多見,他們沒有想過換一個跑道,也沒有想過換一個企業去工作,因為,“我們信賴潮宏基,愿意待在這樣講信譽的企業中。”
當然,這便成為對潮宏基以及廖創賓的“第二印象”。
以人為本,精確管理
說起潮宏基的歷史,已有11年,一個不太長卻也不算短的時段。
說起潮宏基的名字,似乎也沒有更多可以敘寫的故事:潮,是企業所處的地理區域,即潮汕;宏、基,是父輩名號中用的字,就像國外名聞遐邇的大品牌Coco香奈爾或芃克雅寶……
創牌之初,潮宏基是典型的潮汕家族式企業,以生產18K金鑲嵌飾品為主。
也許潮汕人的血統里,就有做企業創品牌的基因,而潮汕地域文化之特征,又讓這樣一群人默默而又腳踏實地的做產品搞營銷。潮汕人不事張揚,低調平和,遠離政治和人事糾葛,他們十分清楚企業是干什么的,他們懂得離開創造利潤,公司一天也生存不下去。
于是,他們以難得的敏感、穩健的步伐、平和的心態,做著屬于自身企業邊界內的事情,不跨雷池一步。有時,他們也會以類似于猶太人的智慧,去走一段冒險的鋼絲,但那樣的行程總是很短很短,又必然被規介在可控的政策、資金和能力范圍內。
廖創賓沿襲父輩傳承,接手潮宏基的時候,就先天性地保有并弘揚了潮汕人的這一特質。在潮宏基,所有員工上下班,從來都不需接受安全檢查,這在珠寶行業,似乎屬于特例。當有媒體或行業研究人士到潮宏基調研,并以此為例發出驚嘆時,據說廖創賓卻出人意料地反問:為什么要安檢?
以人為本,在很多地方成了一句口號,卻難以落實到對人的尊重中。潮宏基做到了。它是用嚴密的制度來實現這一切的。
對損耗計算得十分精準,這種計算方式,透明開放,以至于每位員工都懂得,做哪種鑲嵌或雕刻,將損耗多少材料,又能產出多少成品。制度約束了一切,制度就像一把看不見的劍,懸在頭上,卻絕不會輕易落在“好員工”頭上。也是制度,讓一切安檢措施黯然失色。
潮宏基生產大樓旁邊,是一幢被綠樹環抱的員工會所,24小時開放,所有員工都可以在任何時間去會所坐坐,端一杯咖啡,酌一壺清茶,抑或看看書報,上上網絡。廖創賓的理論是,只有當精神狀態最好時,工作效率才最高。
然而,以件計酬的方式,同樣告誡每位員工,只有踏實工作,才能獲取報酬。
管理,也許就是這樣一種行為,它把利益與制度與人本結合起來,讓三者相互發揮作用,既相互制約,又各自促進,從而達致理想化效應。
廖創賓,深得管理之精髓。這是又一印象,是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