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堆里的奇遇
“我自我掙扎了一小會兒,猶豫著是否應該把這幅躺在垃圾中的畫帶回家。”2003年3月的一天,美國女作家伊麗莎白·吉布森在一座公寓前的兩個垃圾袋中間看到了一幅色彩鮮艷的帆布畫。這座公寓位于紐約百老匯大道和第七街之間,當時吉布森像往常一樣正趕去咖啡館。這幅躺在垃圾堆里的畫長約130厘米,寬約96厘米,色彩鮮明,由亮紫、橙紅、黃色組成,依稀能看出3個人形,筆法則極為粗獷。吉布森說,當時畫框已經壞了,不過所幸畫作本身的狀況良好。盡管吉布森第一眼覺得畫幅太大而不方便攜帶,不過隨即她感覺“有一種奇特的力量”在催促把這幅垃圾堆里的畫作帶回家。
隨后的幾年,吉布森一直將這幅畫掛在家里,并沒有覺得它有什么特別之處。直到某天一個朋友提醒她,這幅畫可能價值連城。盡管不置可否,但吉布森還是上網去搜集了一些資料,結果卻驚奇地發現畫作果然是一幅失蹤的名畫!根據資料,吉布森判定它是墨西哥壁畫家和版畫家魯菲諾·塔馬約(1899年~1991年)的作品。塔馬約是墨西哥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畫家之一,從1938年起旅居紐約18年,并在紐約教授美術,隨后又旅居巴黎10年。塔馬約的繪畫藝術深受歐美畫派特別是以畢加索為代表的法國現代畫派影響,并結合美洲的本土歷史和文化,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被喻為“帶有民族口音的國際語言”。其作品大膽、野性,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市場行情也在拉丁美洲藝術家中引領翹楚。
“我請她描述畫的樣子和質地。當她告訴我筆觸呈現沙礫般的粗糙質感時,我知道,就是它,沒錯。”蘇富比拍賣行的名畫鑒賞家奧古斯特·烏里韋說。幾經周折后,吉布森找到他,請他確定這幅畫的身份。烏里韋說,塔馬約繪畫時喜歡把沙子、大理石碎片等混入顏料中。在親眼目睹畫作后,烏里韋更加確信這就是塔馬約的原作《三人行》,“這樣的顏色和質感,只可能屬于塔馬約。”
據說,自上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烏里韋一直在留意這幅畫的下落。1977年,休斯敦的一名商人通過蘇富比拍賣行以5.5萬美元買下了《三人行》,并作為生日禮物送給了妻子。10年后,商人準備搬家,由于東西太多,就把《三人行》暫時寄存在當地的一家貨棧內,不料畫作后來卻不翼而飛。夫婦倆趕緊報警,并在國際藝術研究基金會等網站上刊出圖片,并曾懸賞1.5萬美元征集線索。但近20年過去了,卻一無所獲。
《三人行》如何從休斯敦失蹤又出現在紐約街頭的垃圾堆,則不得而知。在獲悉全部情況后,吉布森將畫作歸還了失主,并獲得失主1.5萬美元的獎金;同時,根據雙方約定,吉布森還將從畫作的拍賣款中分得一部分。2007年11月20日,在蘇富比紐約拍賣會上,這幅曾經被當作垃圾拋棄的油畫以104.9萬美元的高價售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