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巧手杖的高貴地位
魏晉南北朝開始,如意就得到了很普遍的使用,開始成為帝王和達官貴族的手中之物。權杖如意頭部彎曲回頭之狀,被賦予了“回頭即如意”的含義。繼而,“君子比德如玉”使得玉如意開始出現,將堅潤不渝與順心隨意結合,成就了獨具一格的精巧玩物,風靡一時。
此后,如意在我國的工藝史中從未間斷,且發展迅速,數量、種類、級別均數不勝數。唐代如意柄首最常見為三瓣卷云式造型,還有靈芝形、心形和團花形。數量不多,但用料、鏨刻十分用心。
到了明、清,如意的實用性更加淡化,成為了一個成熟、產量頗大的工藝品門類。如意的基本造型沒有改變,而是在整體設計中加強了細部的揣摩。其中,清代如意的用料巧妙,裝飾、工藝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民間,廳堂正中會陳設大型如意,示意“福祉在堂”。富貴人家會選用陳年老木或者玉如意陳列正堂,鑲飾碎玉或貴石的小型如意則擺在各妻妾的房間或者作為饋贈之物。在皇宮和貴族里,凡值年節、皇室壽辰、王公大臣督撫,必進如意于朝。皇族也會用如意賞賜王公大臣。
那時,如意已經成為上層社會人物權力和財富的象征,留有“椒戚都趨珠寶市,一時如意價連城”的詩句。當然,也有造型清麗古樸、賦詩詞和警句于上的如意,以它們特有的雅致,成為尚古文人騷客的文房玩賞物件。
最重要的擺設:與皇帝“如影隨形”
清朝是如意絕對的鼎盛時期,宮廷如意的制作更是盡精工之所能。據說,整個18世紀,清宮可能有“如意”十幾萬柄,凡皇帝所到之處,“如意”都是最重要的擺設。各代帝王后妃的畫像和各種宮廷畫作中都可見如意的身影。至道光十五年,內務府的一份奏折詳盡載明,不算宮內陳設的如意,僅清宮及圓明園庫貯如意共1621款(套),其中宮內存1194款,圓明園存450款,足以證明清皇室對如意的喜愛程度。貴族之外,如意其珍貴的材質、巧奪天工的工藝造詣和吉祥驅邪的涵義,也成為各種大戶人家名紳身邊的珍貴閑物和他們之間互相祈福禳安的貴重禮品。
清帝中以康熙和乾隆最愛如意。從康熙開始,如意成為清宮上下的玩物,寶座旁、書房里、寢殿中均擺有如意,以示順心。開始精心置辦9柄成套者,其中多為節慶壽誕時官吏貢進宮中的賀禮。九是單數之極,《易經》中稱陽爻為九,所以九又有至陽至盛之意,從而成為一個吉利數,“九九”就為極致之數。臣下敬獻9柄成套如意就是祝愿帝后長壽齊天,皇命至極。相反,有時帝王也用9柄材質不同的如意分賜給諸位臣下以籠絡人心。
乾隆除了視如意為陳設的吉祥之物,還是一種“代語不須言”的妙具和“佳朋”,臨朝或議事之時,有時不須言語,把玩手中的如意便可表達己意,更為其御制詩數首。乾隆最喜歡竹根、檀木、白玉和仿古銅如意。乾隆帝60壽誕時是歷史上最為隆重的一次如意進貢。大臣們集資進獻了60柄純金如意,共用黃金1361兩(今42546克)。每枚如意都有一尺多長,通體金黃,外包累絲,手柄上用綠色松石鑲嵌“萬年如意”四字,光華燦爛,皇家氣派無可比擬。而且這個款式的如意在每柄如意的鉤頭上分別用金絲鑲嵌了乾隆壽誕60年間每一年的干支(天干地支的簡稱),60柄代表60年。乾隆詩云“處處座之旁,率常陳如意”。這60柄如意至今完好無損地保存在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