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銀錠器形種類最繁多。各地區(qū)都有自己的代表器形。大體上有元寶形、圓形、長方形、砝碼形、腰形、牌坊形等。又分為4種:一種是寶銀,呈馬蹄形,重50兩;第二種是中錠,多為錘形,重約10兩,又稱小元寶;第三種是小錁或錁子,形為饅頭狀,重一二兩,也叫小錠;第四種是不足一兩的散碎銀子,有滴珠、福珠等稱謂。
銀錠鑄成后,由公估局鑒定并用墨筆批明重量和成色。明清銀錠的成色一般在95-98之間,外表具有銀的特殊光澤和溫潤。因澆鑄時范中殘留有氣體的原因,銀錠底部都有不規(guī)則的氣體空洞,俗稱蜂窩。蜂窩是鑒定真?zhèn)魏统缮闹匾獏⒖紬l件。蜂窩較深、洞圓潤光亮、神氣足、有彩色光澤者,成色必好。如果蜂窩中灰黑一片,銀錠則很有可能是低色或贗品。銀表面容易氧化,所以常有一層黑色和灰白色的氧化銀。
銀錠具有較高的保值功能,近幾年價格暴漲。市場上明代50兩銀錠價格已達(dá)三四萬元,清代最小的銀錠也達(dá)百元左右。
現(xiàn)在銀錠作假愈演愈烈,在民國初年就已出現(xiàn)偽造明清銀錠的現(xiàn)象,主要是減低銀的成色和重量。現(xiàn)在的造假主要是針對收藏家,可以說是不擇手段。現(xiàn)今所見造假主要有幾種方法:一是用鉛錫,其表面呈青黑色,比較容易辨認(rèn);二是澆鑄時將銅塊凝固在銀錠內(nèi)部,外表鎏銀,體大而輕,手感顯然不同;三是灌鉛法,在真銀錠底部挖出一個小洞,取出銀后灌入鉛,再封焊洞口,仔細(xì)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洞口留有封焊痕跡;四是用新白銀鑄老銀錠,這種銀錠包漿、蜂窩、鑄文款識都沒有當(dāng)時的風(fēng)韻。
明清銀錠分官鑄和私鑄,官鑄大多鑄有銀局名,私鑄銀錠一般鑄有私銀錢號等等。二者價格相差甚遠(yuǎn),官鑄銀錠往往是私鑄銀錠的幾倍,甚至十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