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在緬甸北部發現一種新類型的翡翠玉類,由于非凡的地質環境,物理、化學特性的差異,飾品的非凡觀感性,定名為八三玉。
民間也有稱為“巴山玉”、“爬山玉”,也有的稱為“硬鈉玉”、“鈉長硬玉”,在“種”的分類上,也有將其列為“八三玉種”。
八三玉的巖石學名稱為“蝕變硬玉巖”。具半自形―他形粒狀變晶結構、纖維狀變晶結構,條帶構造、碎裂構造、裂斑構造、糜棱構造、角礫構造。硬玉礦物受擠壓、變形、波狀消光及硬玉的再結晶現象十分明顯。硬玉礦物結晶粒度一般在1mm以上,最大的實測達4mm,壓碎、糜棱化后的硬玉礦物結晶粒度一般在0.01mm以上。
八三玉的結構、構造、礦物特征,綜合反映了蝕變硬玉巖是受到了強烈地質應力作用的結果,因此八三玉的顯微裂隙、微裂隙及晶粒間的晶間隙都十分發育,硬玉解理在變形過程中呈張性裂開也十分普遍。
八三玉料的原始透明度與晶粒大小,裂隙發育程度,蝕變等因素有關,晶粒大、裂隙少、蝕變弱則透,一般不透明―微透狀,優化處理過的八三玉呈半透明狀。
八三玉的顏色以乳白、灰白、淺綠為底色,底色中常嵌布著綠、暗綠、墨綠色云朵狀、浸染狀、脈團塊色斑,尤如飄花。
蝕變硬玉巖的礦物成分主要是硬玉,少量綠輝石、堿性角閃石,次閃石為蝕變產物。
通過大量的八三玉鐲檢測獲得的結論,八三玉應定位于由硬玉為主要(90%)礦物成分組成的翡翠范圍,由鈉長石組成的鈉長石玉不屬八三玉范疇。
八三玉由于內在結構的疏松,大部分需要優化處理,用聚合物充填方法使八三玉內部及外表達到完美,但八三玉也不能都認同為“B貨”概念。
八三玉“B貨”是優化處理中聚合物充填的最佳范例,是使玉感達到最佳境地,是對玉石資源最有效的利用。
八三玉“B貨”的一出現就被初識玉的消費者接受,主要原因是八三玉“B貨”有很好的外表美,相適應的便宜價格,在邊貿地區(騰沖、瑞麗)玉鐲的批發價一般200―300元/只。
八三玉“B貨”玉鐲是主打產品,底色多呈乳濁白色、淺綠色,半透明狀,常有綠、暗綠色飄花,紫外下具藍白熒光,密度3.30g/cm3,具稻田干裂結構,敲擊玉體音沉悶。
為使八三玉“B貨”玉鐲質地、色澤能保持得長久一些,佩戴時應避免與熱水浸泡,太陽光的曝曬,經常用濕毛巾擦洗,吹干后在絨布上拋光,切忌用有機溶劑(酒精、香蕉水)擦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