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的技術部門正在對一件金縷玉衣進行修復,預計將于今年11月修復完畢,屆時將在南博展出。經整理后發現共有1850塊玉片,每片長寬約3-5厘米,玉質參差不齊。由于串連玉片的金絲很多都已遺失,在修復中,他們還需要另購1公斤黃金將玉片串連起來。
“這些玉片大部分玉質粗糙,但從殘留的金絲可以看出這是一件金縷玉衣,死者身份應該為諸侯王。”早報記者日前從南京博物院獲悉,該院的技術部門正在對一件金縷玉衣進行修復,預計將于今年11月修復完畢,屆時將在南博展出。
據負責這件金縷玉衣修復的南京博物院技術部主任王金潮介紹,去年7月拿到這批玉片時幾乎辨認不出這是一件金縷玉衣,一堆粗糙的玉片散亂堆在箱子內,不少玉片還有破損的痕跡,部分玉片上殘留著金絲。經整理后發現整整一箱共1850片,每片玉片長寬約3-5厘米,玉質參差不齊。據了解,目前每片玉片都已被定位標號,其頭部也已修復完畢,據王金潮介紹,這件金縷玉衣的主人身高約1.75米,是一位男性。由于串連玉片的金絲很多都已遺失,在修復中,他們還需要另購1公斤黃金將玉片串連起來。
在被問及這件玉衣的來源以及主人時,王金潮表示,目前就知道是一位太倉企業家從徐州購得后捐贈給了南博,具體出土信息以及到底屬于哪位諸侯王則不得而知。
“這件金縷玉衣的玉質非常不好,用到好玉的量極少,玉皮玉根比較多。”據王金潮介紹,從兩漢到曹魏,喪葬玉衣制度持續了400多年。漢代王侯信奉靈魂不滅,尸體不腐,并堅信玉能防腐。于是,將精美的玉石切成玉片,用金絲、銀絲穿連成珍貴的玉衣,包裹著王公貴族的尸體下葬。
西漢時期,玉衣縷質使用并不嚴格,尚未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帝后、諸侯王死后都會穿上金縷玉衣以保自己的遺體千年不腐。由于漢初諸侯王眾多,玉被大量、廣泛采集,到了西漢末期一度出現了玉荒,一些諸侯王只得用玉根、玉皮這些質地不好的玉片來制作金縷玉衣。
王金潮表示,從這件玉衣材質來看,不可能是帝后所用,而自東漢起玉衣縷質的使用等級非常嚴格,所以推測主人應是西漢末期的一位諸侯王。據了解,此前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劉勝以及徐州獅子山漢墓出土的第二代楚王劉郢兩位漢初諸侯王的玉衣,都是采用溫潤晶瑩的新疆和田白玉、青玉等上好玉料制成,工藝精,設計巧,做工細。
由于是隨葬用品,且散亂地堆放在一個箱子里,這件擁有1850片玉片的金縷玉衣當然不可能是“祖傳”的,那么這件玉衣到底是哪來的呢?南京博物院征集部主任魯力告訴早報記者,這件金縷玉衣應該是出土于徐州,后被一位太倉企業家購得后捐贈給了南京博物院。該院院長龔良表示,南博已經向捐贈人頒發了證書,捐贈人本人不愿意透露自己的情況及得到這件金縷玉衣的過程,南博將尊重捐贈人的意愿。
曾修復過5件玉衣、具有豐富玉衣修復經驗的南京博物院技術部主任王金潮表示,此次修復的這件金縷玉衣是征集部門送來,他并不清楚玉衣的來源,他推測,“凌亂不堪的原因有可能是出土于徐州當地某一個工地,由于怕耽誤工期,相關人員并沒有及時向當地文物保護部門匯報,導致流落民間,此后又輾轉到這位太倉文物收藏愛好者手中。”
流傳無序引發收藏渠道質疑
“我聽說了南京博物院征集到一件出土于徐州的金縷玉衣,但我們還不知道它具體出土于徐州哪個區域。”徐州市博物館館長李銀德告訴早報記者,徐州是漢高祖劉邦的故鄉,境內漢墓眾多。上世紀70年代,徐州發掘東漢彭城王2號葬墓,發現了彭城靖王劉恭的一件銀縷玉衣,后交給南京博物院修復;1989年因開山采石,徐州又發掘了馱籃山西漢楚王后墓;1995年發掘了獅子山西漢楚王墓,出土了一件金縷玉衣;1996年發掘火山劉和墓,出土了銀縷玉衣。
李銀德表示,雖然徐州地區漢墓比較多,但自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了迄今為止發現的漢代規格最高的金縷玉衣后,再也沒有發現金縷玉衣。當他得知南京博物院征集到的這件玉衣是散亂堆放在箱子內后第一直覺便是——被盜墓的可能性很大,“由于這里漢墓較多,文物被盜很常見,盜墓者盜得文物后很可能會轉手賣掉,導致國寶流落民間”。
據李銀德透露,目前國內很多博物館征集到的文物名義上是捐贈的,但實際是如何操作的并不好說,“只要博物館有經濟實力就可以買到,但像我們這樣的地方博物館經費有限,因此一般的國寶級文物也買不起。”
“盜墓者盜得文物后便會轉手獲利,那么除了感興趣的收購者,私人博物館也是讓文物轉手的去向之一。”李銀德透露,除此之外,一些私人創建的博物館內所收藏的文物來路也不明,不排除是從盜墓者手中購得。
流入博物館的文物到底來自何方?西方不少事例顯示:富有的收藏家和博物館樂意出高價收購,使得盜墓以及文物走私十分猖獗。英國一項針對546件博物館藏古董的研究表明,82%的藏品來源可疑。
盜墓賊對古文化遺址可能造成不可彌補的毀壞,因為他們的盜墓行為搶走的不僅是價值連城的古代藝術品,更使得人們無從了解遺址代表時代的全貌。正如考古學家希平戴爾所說:“這對人類來說,是巨大的知識損失,因為許多考古學信息需要了解的不是文物本身,而是文物的出土地址。”
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內正規的博物館是不可能收下來路不明的文物的,但如果真的征集到了來路不明的文物,“就根據相關法規依法處理”。記者查閱了《文物法》等相關條文,發現并未對博物館征集文物時作出規范。
于1986年11月4日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召開的第十五屆全體大會上一致通過的“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職業道德準則”中提到:“博物館應認識到市場與源地之間的關系,以及經常將物品拿到商品市場倒賣的破壞性,并須認識到以任何方式,無論直接還是間接支持此類非法交易市場都是極不道德的。”
專家意見
合法占有的文物捐給博物館是好事
江蘇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處地面保護副處長束有春認為,博物館接受捐贈時需要提供幾個要素,首先就要弄清所捐贈文物的來源是否合法,其次捐贈者需要向博物館提供自己的信息,以便為文物留存檔案資料。
“我們館征集文物主要看文物本身的真假,如果是真的,我們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征集。”南京市博物館副館長華國榮指出,國家的文物進入博物館要比流出海外或被不法分子獲取要好得多。
上海市現代律師事務所律師周鋒同時也是一位收藏愛好者,他告訴早報記者,通過買賣或者其他渠道獲得的文物,根據《物權法》的規定屬于合法占有,因為沒有確鑿的證據認定文物所有者是通過走私、盜取、參與非法手段獲取的;另外,捐贈人對外公布了自己持有這件文物,并捐獻給博物館,我們還是應當給予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