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寶精品導購互動平臺 投稿
※自詡過路財神靠信用、匯率判斷賺微利
雖說是微利生意,一路走來,楊丁士也碰到不少半路殺出搶生意的程咬金。民國八十年前后,臺灣經濟起飛,臺灣黃金需求大量上升,不少銀行都磨刀霍霍地想切進黃金大盤商的領域,中國信托、泛亞銀行就是當時最積極的業者,連時任中國國際商業銀行董事長的彭淮南,都動手弄了一個黃金小組。這些大銀行都想一手拿著砍價的大刀,一手提著滿袋的現金,殺進這黃橙橙的處女地。想不到,寶藏還沒到手,就敗走麥城。
「臺灣的黃金市場基本上是個『關系』市場,銀樓業者大家都是學徒『野戰』出身,草根性非常強,上下游業者彼此關系是一條線一條線的,外人要進來相當不容易。」楊天立解釋,那種關系好到電話一接,不必報名,買賣雙方就知道對方是誰,只要價錢一報,一定成交,是個一言九鼎的市場!如果新進的銀行業者仗著身家底子厚,以為殺價競爭可以決定一切,貿然進入這個靠關系及信用緊密連結的社會,關系面或價格面,只要一個處理不對,「大家都會對你吐口水,『奇檬子』(感覺)不爽,再低的價格也沒人要貨!」
但也正因為大家過于熟識,關系過于緊密,價格幾乎沒有秘密可言,臺灣整體黃金交易產業接近完全競爭,不但沒有超額利潤,連最基本的利潤都很可能被一次錯誤判斷全部吃掉。加上,黃金買賣這行,全都是用現錢交易,也很少進行外匯避險操作,大盤商一方面必須要有相當高的現金部位,另一方面也要有相當通暢的進銷貨管道,更要對黃金價格及匯率有精準的判斷,只要有一點沒到位,周轉就會有問題,生意怎么做也做不起來,這當然也益發凸顯楊丁士及王鼎貴金屬的價值。楊天立笑說:「說楊董是臺灣黃金市場教父也許太過沉重,但他絕對是臺面上極重要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