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打西域受賞50萬斤金
記者:您曾稱金銀器為“社會運轉的潤滑劑”,這是說它能加速社會變革進程還是有其他涵義?
齊東方:可以說,黃金、白銀曾誘發過人類靈魂的丑陋和罪惡,也導致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由于金銀器體積小、價值高,因而成為皇帝、官員進行賞賜或進奉的物品。文獻記載西漢霍去病打西域回來,漢武帝賞賜霍去病黃金五十萬斤;南朝宋曾經賞賜北征的將士,動員后宮將金釵拿出來;唐高宗秘密派人賜金銀寶器一車給重臣長孫無忌,向他行賄,腐蝕他,以換取他對立武則天為后的支持。上述例子反映了金銀器在社會生活中直接參與了政治。
另外,考古發現的許多器物上刻有文字,直接表明由誰來進奉。很多地方官員為了升官邀寵,把很多金銀器進奉到中央來。這種情況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皇帝也感覺到進奉之風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定,有時會下令禁止。唐玄宗和文宗時期,曾經下令禁止地方向中央進貢金銀器。但考古發現在現實中并沒有真正落實。用金銀制造器物是最好的選擇,它能夠把具有很高價值的東西變成非常輕便、易于搬運的東西,能夠濃縮大量的等額財富的體積,做成器物,又是精美的工藝品。賞賜或進奉直接關系到當時整個社會的運轉。
記者:據說以南方進奉的為最多,是不是和產地有關——《千字文》提到“金生麗水 玉出昆岡”?
齊東方:是的。8世紀中葉以后南方進奉的金銀器土人增多,我舉兩個例子:9世紀唐朝敬宗皇帝兩次向浙西索要金銀器物,所需銀竟達二萬二千四百余兩,金一百三十兩,數目驚人;王播任淮南節度使期間,三次進獻的金銀器皿達5900多件。中晚唐南方金銀器制作行業的崛起,得益于地理條件的優越。唐代產、貢金銀的州府大都在南方地區,全國產金地南方占92%,產銀地南方占94%。僅嶺南道產金、銀之地分別占全國的53%和69%。“安史之亂”后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南方地區既有豐富的金、銀資源,又有金銀作坊和工匠,加之當時商品經濟發達,金銀制造業必然得以發展。
金銀器曾任“文化交流外交官”
記者:雖然金銀器只是器物,但它承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使者”。請簡單介紹一下。
齊東方:漢唐是古絲綢之路最繁榮的時期,這時期大量外國人到中國,帶入他們的物品和文化,在這個背景下,唐朝時出現了一大批外來或中國仿造的新器物,如帶把的杯、高足杯、多曲長杯。而唐朝時人們既能從傳統文化中移植作品,又能汲取外來文化的一些營養,然后進行新的創造。創新的作品,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特點,在細節上留下了外來文化的印記,如西方徽章式紋樣,不僅出現在金銀器上,而且大量出現在人們服飾紋樣上,還有摩羯,從印度傳入中國,成為一種藝術形式。
外來文化進入中國和中國人對金銀器的特殊喜愛,最后必然影響到社會生活,影響到人的生活。西安唐墓里壁畫人物手里拿的杯子系外來物品,顯示了人和器物間的結合,這是對外來文化的一種認同。大量器物輸入中國,不但有力地促進了我國金銀器制造的發展,而且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行為與觀念。
造假與辨真
現代考古學是辨別真假金銀器的堅實基礎
關于古代金銀器的造假與辨真,齊東方表示:鑒定的道理并不難,就如同我們很容易分辨出一件帶有“葵花朵朵向太陽”圖案的杯子是“文革”期間的產品,而帶有奧運標志的杯子是這幾年的產品一樣,古代物品也都有時代的印記。現代偽造、仿造的物品盡管有時做得很逼真,但總會露出馬腳,因為古代的物品是原創作品,造型、紋樣具有精神文化意義,每一種紋樣甚至線條都有要表達的目的、有象征含義,偽造、仿造時很難理解、讀懂。還有,每個時代都有精神追求,如松、竹、梅、蘭很難想象會出現在商周時期的器物上。而且,古代器物經過歲月滄桑,盡管仿造者處心積慮做舊,但如同一位妙齡少女,無論怎樣化妝掩飾,也不會達到八十歲老人的面容。
所以鑒別真偽,有兩種方法或兩個層次:經驗和科學。經驗是感受性的,有時是悟性,盡管說不出或說不清道理,經驗多了,直覺常常是對的。科學是理性的,以系統的知識為支撐,是可驗證的。中國末代皇帝溥儀講述過自己辨別玉器的故事,說有人獻給他漢玉,他覺得不對,因為自己是皇帝,擁有很多漢玉,可這個玉不一樣。就是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這就是經驗。但鑒定還要有知識,現代考古學是堅實的基礎,大量出土文物已經建立起不同時代、各類器物的演變特征,形成了可靠的標尺,掌握這些知識,再了解不同時代的起居生活、審美特征,就可以進行辨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