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不是本錢
“大家都想賺大錢,”邱昊說,“但在當今的中國,真正做設計的并不賺錢。”
32 歲的設計師何艷對此深有體會。2003 年底,她從就職的服裝公司辭職,開始制作自己的系列。不到一年之后,她在華東師大后門的一個小酒吧做了三場發布,獲得了熱烈的反響。2007 年,她在進賢路上開設了自己的工作室。當年11月,她與朋友合作,在尚街開出店鋪。何艷專營高級定制服,因為以她目前的財力,無法負擔成衣的生產。盡管以每年一個系列的速度推出新款,并且也積累了相當數量的客戶,但何艷坦言在尚街的生意不好,自己的生活至今也尚未獲得改善。
對此,WangWei Gallery 的設計師王巍表示毫不驚訝。他早年在逸飛起家,之后去倫敦發展,目前已經在海外擁有了自己的市場。在他看來,設計師起步時期生活艱苦是肯定的。“上海的情形比倫敦要好。”他說,“在倫敦,年輕設計師們把所有錢都拿出來買面料,境況更加艱苦。這是正常的。”
何艷對事業沒有具體的規劃。“我對目前的發展狀況不滿意,但是對工作狀態滿意。”她說,“我想我不擅長做生意。”她雇了三個兼職的工人,自己負責設計、定工藝、與版師一起研究打版。她的店鋪位于尚街1 號樓的4 樓,商場招商時,這一層原本被定位為設計師樓層,她聽說張達、高欣、翹翹、破殼都會來,這才決定落戶。沒想到所有人最后都改變了主意。“我是最后來的,可是現在只剩下我一個。”她說,“現在看來,這是個錯誤的決定。”
對ZUCZUG 的創立者王一揚來說,尚街這一類商場的出現已經是時裝市場一個巨大進步。“我們剛開始做品牌的時候,是從百貨商店開始,根本沒有其他選擇。現在個性的、細分的市場已經出現了。”他說。
可是何艷認為,尚街有很好的初衷,具體事務卻做得很差。“如果我來做,肯定比現在強。”她希望商場的客流量大一點,買她衣服的人再多一點,但又自我解嘲說:“這兩年經濟也不景氣,誰還來買這么貴的衣服呢?”她坦言:“我在這里的租約簽了兩年,可是我巴不得現在就走。”
就連已經站穩腳跟的One by One也感到前途難料。“我們是在往好的方向發展,但我們真的不知道接下來會怎么樣。”翹翹說。
在上海這樣一個本質上保守的城市,年復一年,新的品牌紛紛涌現,又很快地相繼倒閉,年輕設計師如何生存,是他們所面對的最嚴峻的問題。Dora Chan 在撰寫《亞洲年輕時裝設計師》時,原本打算將入選設計師的年齡限制在25 歲以下。然而通過調查,她發現在亞洲,這個限定是過分苛刻的。“在歐洲沒問題,但亞洲設計師需要一段時間來使自己的風格成熟化。”她說,“我認為這是因為,他們需要一段時間,比如旅行或者留學,來使自己充分理解西方審美、融入西方文化。這樣一來,他們就已經過25 歲了。而在此之后,他們又需要幾年時間來塑造和穩固自己的技巧和風格,所以當一切就緒,大多數人都將近30 歲了。”遴選的年齡標準一再放寬,最后為了在其他方面有所保證,Dora Chan 將界限提高到了40 歲,最后入選的四位中國設計師是邱昊、何艷、馬可和王一揚。后兩者已經遠遠超出了25 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