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國每次去緬甸也會偶爾買一些翡翠,但他并不是為了升值,而是為了積累“教具”。1994年的時候,他曾花了900多元人民幣買下一塊紅綠雙色的翡翠贗品,只是因為那塊翡翠“造假造得太好了”
緬甸仰光,全球最主要的翡翠產地和原料交易市場。每年這里都會舉行四次盛大的翡翠公盤(即拍賣),每場會拍出數千件翡翠原石,往往要連續幾天才能拍完。
圍繞著這些拍賣會,上至緬甸政府、下至翡翠開采承包商和買家,都少不了華人面孔。而其中有一位中國人,更是被當地翡翠商家奉為上賓。他就是國內首屈一指的翡翠鑒定專家郭守國。
十幾年來,郭守國每年兩次前往仰光觀看拍賣,考察當地新開掘出的翡翠品種,同時也給當地翡翠商朋友帶去專業、科學的鑒定。郭守國說,緬甸對他來說就像是第二個家,“全世界只有四處翡翠產地,而能達到寶石級的只有緬甸翡翠。因此掌握了緬甸,就等于掌握了源頭。”現在郭守國不僅掌握了這個源頭,還將研究所得帶到國內,推動翡翠市場逐步向規范化和標準化發展。
見證市場的成長
對于中國來說,翡翠一向是個舶來品。清朝初期,它才通過第二條絲綢之路,從緬甸運入中國。傳說當時中國出產的軟玉被稱為翠玉,而當緬甸硬玉流入云南一帶時,人們分辨出這不是中國的翠玉,即稱其為“非翠”。時光流逝,“非翠”就成了“翡翠”。
“文革”開始,翡翠作為“三封四舊”淡出中國歷史的舞臺。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才由西方人將其再度帶進中國,掀起一股翡翠熱潮。
郭守國的研究始終走在國內的前列。上世紀80年代初黃金熱的時候,他帶領中國地質大學的一個科研項目組前往山東勘探金礦。1985年能源危機的時候,郭守國又來到大慶探測石油資源。
80年代末,我國的寶石市場已有回溫的跡象,但寶石研究和寶石教育卻處于停滯狀態,行業急需大量的專業人才。國際權威寶石教育機構英國皇家寶石協會注意到了這一商機,便于1991年至1992年來中國地質大學建立了我國第一個FGA(英國寶石鑒定師資質)、DGA(英國鉆石鑒定師資質)的教學點。當時郭守國的石油項目正巧告一段落,便以地質大學地學系主任的身份,成為了FGA、DGA的首批20名學員之一。
雖說課程的內容對于郭守國來說并不新鮮,但卻給他帶來了思想上的沖擊。“他們帶來的是一種理念、信息和市場觀念。在我們‘文革’時期,國外這門學科和行業已經發展得非常好,形成了一個產業。”
拿到FGA、DGA證書后,郭守國干脆放下了原先的研究項目,在地質大學開設了珠寶鑒定專業課程,在地質系之下又成立了一個珠寶研究所,從事珠寶的研究、鑒定和開發。
研究所的成立遇到了好時機。改革開放帶來了一波高速的增長,人們對珠寶首飾的需求日益高漲。“那個時候買黃金都要排隊,還要領導開條批準。”郭守國的珠寶鑒定專業學生爆滿,而珠寶研究所的規模也迅速從7平方米擴張到100多平方米。
當時郭守國注意到一個問題。同樣是從海外引進的寶石,鉆石和紅藍寶石紛紛都在國內打開了市場,但祖母綠卻受到了市場的冷遇。在購買綠色寶石的時候,中國人寧可選擇色彩更加鮮艷多變,而質地又較為溫潤內斂的翡翠。
然而在上世紀90年代初,國內對翡翠的研究僅限于文化層面,至于其結構、性質、種類等等都還沒有定性。因此當時翡翠市場魚龍混雜、贗品泛濫,甚至直接導致了90年代中期翡翠價格的長期低迷。
為此,郭守國幾次前往緬甸,首次對翡翠做了系統的研究,并先后提出了翡翠的真假鑒別方法以及價值判斷因素,為國內市場的規范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鑒定翡翠六大標準
現在郭守國所掌管的華東理工大學寶石檢測中心每天吸引著全國各地的翡翠商和收藏者,甚至香港佳士得拍賣行也會時常拿一些拍品,前來請郭守國鑒定。
最近,一位藏家拿來一塊十幾年前買的翡翠掛件。郭守國將其放置在透射光下一看,立刻注意到其表面有許多網狀紋路。這是用強酸漂洗所留下的痕跡,翡翠造假慣用的充填法就是先以強酸漂洗翡翠,再將環氧樹脂(epoxy resin)注入其表面的縫隙中,以提高翡翠的透明度。帶著這種懷疑,郭守國將這塊翡翠放入拉曼光譜儀中分析,果然發現其中含有有機填充物,也就是環氧樹脂的成分。這么一來,這塊翡翠的價值立刻一落千丈,藏家只得失望而歸。
但充填翡翠還比較容易鑒別,尤其是將翡翠放置一段時間后,其表面的網紋會愈發明顯。而另一種用著色法造假的翡翠,就需要鑒定者有一定的眼力了。1998年,一位藏家花了七八萬元人民幣從廣東買了一塊翡翠掛件,拿回上海鑒定,前前后后請教了十幾位鑒定師,都說是真品,但是這位藏家還是不放心,于是把翡翠送到了郭守國的檢測中心。
乍一看這塊翡翠的確非常漂亮,綠色鮮陽,水頭充足,放在手中仿佛一塊冰,似透非透,正是俗稱“冰種”的翡翠。這樣一塊翡翠如果是天然的,在今天的價值至少能達到七八十萬。然而郭守國使用紅外光譜儀仔細觀察后,卻發現了破綻。“這塊翡翠應該說做得已經非常好了,只是在某些局部著色不均勻。”用放大鏡觀察,就能發現這些地方的色彩呈絲狀分布在晶體與晶體之間。
如果是天然的翡翠,其色彩應該與晶體融合在一起,而這塊翡翠的色彩卻是人工添加的。造假者通常先將一塊無色翡翠加熱,待其晶體結構之間出現縫隙,再將其浸泡在無機著色劑之中,使顏色慢慢滲透入晶體之間,因此會呈絲狀分布。
對于贗品翡翠的這種鑒定方法,郭守國開了國內的先河。充填法的英文名稱為Bleaching,著色法英文名為Coloring,因此這兩類人工翡翠在市場上俗稱B貨翡翠和C貨翡翠,而天然翡翠則隨之被稱為A貨翡翠。上世紀90年代末,郭守國就對ABC貨翡翠進行了系統研究,還于1999年提出了鑒定翡翠的六大因素,在業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翡翠不同于其他寶石。一般的鉆石和紅藍寶石都是由單晶體即一種礦物質組成,而翡翠卻是由多種礦物質即多晶體組成。晶體顆粒大小、排列方式的不同導致了結構和透明度的不同,有時候一塊翡翠還會同時出現不同的色彩。因此,對翡翠的分級很難有一個量化的標準。
然而郭守國卻首創從顏色、透明度、結構、凈度、切工和大小這六個角度評估翡翠。一塊上好的翡翠,首先應該呈現一種鮮陽的綠色。這種綠色源自于翡翠中所含的鉻元素。若翡翠的鉻元素含量達到1%以上,同時又不摻雜其他元素,就會呈現出非常漂亮的綠色。但是鉻元素的發色受光線的影響非常大,通常商場中擺放翡翠的柜臺都會用一種專業的射燈照射,使翡翠呈現出最佳的色彩效果,但拿到自然光下看呈色就會大不一樣。
而在色彩之外,翡翠還需要好的透明度來展現它的“靈性”。市場上常有“玻璃種”和“冰種”的說法,其實這些所指的就是透明度較高的翡翠。在顯微鏡下觀察翡翠,其晶體顆粒越小越細,透光率就越高,這樣的翡翠看起來就像一滴水珠,圓潤飽滿。
現在,成色好、透明度又高的翡翠如鳳毛麟角。“一旦出現一塊,價值一般都能達到七位數。”郭守國說。
辨別真假在于心態
2001年開始,仰光的翡翠公盤連續幾年投放出一種名為“鐵龍生”的翡翠。“鐵龍生”是緬甸語的音譯,意為“滿綠的石頭”。顧名思義,“鐵龍生”的翠色異常鮮艷,唯一的缺憾就是總體透明度差。
這批翡翠在上世紀90年代初由緬甸村民在龍肯礦區首次挖出,共25個礦洞,沉寂了十年后才投放市場,引來極大的關注。有一場拍賣郭守國也在場,當時他的朋友看中一塊底價1萬的標的,便下標46萬美元競標,最后開盤結果卻讓他們大吃一驚,這件標的的最終成交價竟然高達99.9999萬美元,幾乎是底價的一百倍。
郭守國后來才得知,原來是有一位翡翠商人在大批量收購“鐵龍生”,并且已經控制了絕大多數的原料。因此,自從那幾年的翡翠公盤后,“鐵龍生”又再次沉寂了五六年之久,直到如今市場上都很少見到“鐵龍生”的蹤影。
2001年起,隨著市場逐步規范,翡翠價格又迎來了一波漲幅,“鐵龍生”的收購者顯然也是看中了翡翠未來的升值前景,才敢于一擲千金的。雖然這批翡翠質地有缺陷,但郭守國說,現在翡翠礦區日漸枯竭,很可能幾年后,市場就會青睞這種翡翠。到時這批“鐵龍生”若再浮出水面,就會是另一種價位了。
市場是多變的,而翡翠市場更是充滿了機會和陷阱。有人因翡翠一夜暴富,也有人買了贗品,幾十萬、幾百萬瞬間打了水漂。這其中買家的心態起了重要作用。
郭守國每次去緬甸也會偶爾買一些翡翠,但他并不是為了投資升值,而是為了積累“教具”。1994年的時候,他曾花了900多元人民幣買下一塊紅綠雙色的翡翠贗品,只是因為那塊翡翠“造假造得太好了”。
幾年前,他和幾位同事在仰光看到一塊六七十公斤的翡翠原石,只見其灰色的外皮中還隱隱透出一條條帶狀的綠色,這正是典型的翡翠分布形態,于是他們花了30多萬元人民幣把石頭買了回來。
可是回到上海后仔細觀察,才注意到其綠色部分的顆粒非常粗;再一看,雖然乍看下綠色是呈帶狀,但觀察其局部,卻可發現那是由點狀分布的礦物連接而成的假象。于是郭守國使用X射線礦物鏡像分析這塊原石的成分,結果發現這原來只是塊綠色的鈣鋁榴石。
雖然有些遺憾,但郭守國當時卻想,這件東西放在學校還能作為一件典型的教具,倒也物盡其所。沒想到不久以后,一位緬甸翡翠商聞訊而來,出價150萬元想要買走這塊石頭。
開始郭守國看這位商人也是行家,就沒有點破這是件贗品,只是請他先仔細看過石頭后再作決定。但只見他看著石頭激動萬分,口中不停地贊嘆,還不時用茶水在石頭上擦拭,以查看它打磨后的效果,心想這件東西應該能值幾千萬。直到郭守國將自己的鑒定過程向他一一詳述了一遍,緬甸商人才恍然大悟。
郭守國后來想,其實這位商人并不是看不出那塊石頭的問題,只是被機會蒙蔽了雙眼。“我們鑒定者的思路是首先懷疑一切,但是商家不一樣,他們看到一件東西首先認為是機會,因此往往會忽略一些細節。”郭守國是看著國內翡翠市場成長起來的,他也見慣了商人的瘋狂和買家的忐忑,至于自己,他只求一如既往地堅守陣地,“我這里就是贗品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