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是全國開展珠寶教育最早、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高校,擁有國際頂尖的珠寶鑒定和珠寶設計專業,被海內外珠寶界譽為“珠寶教育的搖籃”和“珠寶界的黃埔軍校”,在國內外珠寶學術界、產業界都享有盛譽。
為助推武漢構筑產業發展新動力,2012年12月,學校向武漢市政府提出“武漢東湖國家級珠寶文化旅游產業基地”(簡稱“武漢·中國寶谷”)建議方案。該方案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區為區域核心,通過整合規劃,推動全球珠寶產業寶石、人才、資本、市場等戰略資源向武漢聚積,在學校周邊及所在的魯磨路沿線開展珠寶原材料交易、加工、設計、鑒定、貿易、金融、保險、文化旅游、人才培養與聚集等珠寶全價值產業鏈業務,助力武漢打造珠寶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的高地。
“武漢·中國寶谷”的空間布局為“一核一街三區多支點”。所謂“一核”,就是以學校作為中國寶谷的“教育與研發極核”,在整個珠寶文化旅游產業基地建設和發展中,發揮核心技術研發、人才培養和成果孵化作用。“一街”為寶谷大道(魯磨路改造升級),空間上進行延伸,南起魯巷廣場,北至八一路延長線,打造高端時尚跨界珠寶商業街,比肩紐約第五大道、巴黎香榭麗舍等一些世界頂級的珠寶藝術街。“三區”是指位于東湖風景區的一個城中村,改造升級為珠寶文化產業基地,包括國際珠寶專區,珠寶文化產業孵化和總部基地,國際珠寶文化創意與科研產業基地,國際珠寶加工及進出口交易基地。“多支點”指的是武漢市其它區域和湖北省其他地區,包括十堰竹溪綠松石產地等,以及全國相關的珠寶特色文化小鎮的建設,聚力形成一個多支點的項目。
“武漢·中國寶谷”是一個新型產業綜合體項目,在建設開發的模式上,政府和建設主體進行分工。政府主要承擔定位規劃、主導拆遷、引導投資、政策環境等職能,而建設主體應該承擔產業規劃、投融資建設和市場化運作。
從“武漢·中國寶谷”概念提出至今,到武漢市及相關部門認可,列入武漢市“十三五”規劃重點建設任務,在洪山區政府與學校共同努力下,“武漢·中國寶谷珠寶旅游文化街”初見雛形,為建設“寶谷大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前,乘借“資智回漢”的東風,一批企業、校友等正在向“武漢·中國寶谷”匯聚,未來前景可期。
當前,“武漢·中國寶谷”的建設模式是基礎設施建設采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區域綜合開發等合規性投融資方式,進行土地整理和開發。產業發展通過“投資+招商+引智+創新”四輪驅動,打造全價值產業鏈,形成產業聚集效應。建議按照整體規劃、分段建設、有序推進的發展思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起步區的建設,用兩三年的時間完成項目規劃和資源匯聚;第二步是“寶谷大道”和珠寶文化旅游特色小鎮的建設;第三步完成“三區”的建設。
武漢-地大-校友攜手匯聚海內外資源,傾力打造“武漢·中國寶谷”,使之成為“長江文明之心”胸前的一顆璀璨明珠,助力國家中心城市、國際化大都市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