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行從來都是巨商富賈云集之地。普通人對此只有望洋興嘆的份。不過,這并不影響拍賣的結果成為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尤其當那些藏品被拍出天價的時候,這種熱議就更加歷久彌新,時刻豐富著大家的談資。
在今年4月的香港蘇富比春拍中,一枚59.60克拉的橢圓形內部無瑕艷彩粉紅鉆“粉紅之星”以5.53億港元成交,創下世界鉆石珠寶類拍賣最高價紀錄。將這件稀世珍寶收入囊中的不是別家,正是著名珠寶商周大福。目前這枚鉆石已經被命名為“CTFPink”(周大福粉紅鉆),以紀念現任主席之父、兼周大福創辦人鄭裕彤博士,且為周大福88周年志慶。
然而對于拍賣行來說,這次成交卻并不是一筆劃算的買賣。這枚“粉紅之星”2016年夏天被蘇富比和紐約的兩家鉆石制造商Diacore及Mellen以7200萬美金的價格聯手購得。而這次拍賣實際成交價格只有7120萬美元,就當下來講,拍賣行確實做了一筆賠本的買賣。
但是要知道,評價珠寶尤其是這種稀世頂級珠寶的價值,成交價從來只是反映它在某一特定時間的價格而已,它的價值應該放在更長遠的歷史時間內去衡量。在時間的歷史長河中,珠寶是最好的保值工具。
當然,珠寶商天價競投珠寶也絕不僅僅是為了紀念,背后更有深層含義。對于許多珠寶商來說,展示自己的實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之所以愿意一擲千金競拍珠寶,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關注珠寶背后的文化內涵。有關資料顯示,自從1983年以來,卡地亞通過多渠道回購了1500多件作品。梵克雅寶、寶詩龍等這些拍賣行上的常客也正在慢慢回收舊日作品,通過這些珠寶,能夠還原珠寶的老工藝,因為有些珠寶工藝可能隨著工匠的退休而流失,通過購買回原作,無疑可以更好地進行研究。這一現象在法國殿堂級品牌卡地亞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2015年以2億多港元購回天然翡翠項鏈。以2825萬瑞士法郎(約合人民幣2.01億元)的價格拍得一枚25.59克拉的頂級緬甸紅寶石;以573.8萬瑞士法郎(約合人民幣4085萬)拍得一枚鑲有30.23克拉的克什米爾藍寶石的鉆石胸針。
近些年來,天價珠寶拍賣的背后,其實是珠寶商之間的較量。來看看媒體的報道:“1976年,鉆石大王Harry Winston曾購入一顆重12.04克拉的濃彩粉紅鉆石,是全世界僅有的兩枚圓形粉紅鉆石之一;2010年11月17日,一顆24.78克拉濃彩FancyIntncePink粉色鉆石以4560萬美元的天價拍出,刷新了全球單顆鉆石或珠寶的拍賣價格紀錄,成為了新的珠寶拍賣之最。2015年,在香港蘇富比春拍“瑰麗珠寶及翡翠首飾”專場上,一條卡地亞品牌的天然翡翠項鏈以2億多港元的價格成交,刷新了世界翡翠首飾的拍賣紀錄”。一枚25.59克拉的頂級緬甸紅寶石,最終以2825萬瑞士法郎(約合人民幣1.96億元)的價格成交,刷新有色寶石的世界拍賣紀錄。
美艷的珠寶璀璨人心,不過努力用實際行動讓自己和天價珠寶離得更近一些才是最好的腳踏實地。努力或許無形,但是卻是最能夠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就像珠寶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