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正在升級改造后的“芳華珠寶”選購攝/記者石愛華
攤販多、環境臟、人擠人,去小商品市場買東西雖說便宜,但整體環境臟亂差,成了城市發展的一個瓶頸。小商品市場、批發市場的疏解、調整轉型已經是首都核心區健康發展的必然趨勢。
從農貿市場上樓、贏得“京城珍珠第一家”美譽、忍痛關閉水產市場,到,成立設計、定制、鑒定、體驗四大中心,這已是36歲的紅橋市場第四次轉身。這是東城區的商品交易市場中,升級改造成功的案例之一。在非首都功能區疏解的背景下,主動變革的市場才能成為贏家。
疏解騰退300商戶3年內撤離個改企優化市場
走進紅橋市場,沒走幾步就能看到外國人在與商戶討價還價。與天壇公園一條馬路之隔的紅橋市場,一直備受外國人的青睞,營業員也能用簡單的英語跟老外侃幾句。但老紅橋市場的一些低端業態急需升級改造。
東城區商委提供的數據顯示,從今年年初至今,已經有188戶約380人遷離了紅橋市場。到2017年,或將有300戶、600人撤離。這些被淘汰的商戶,多是經營低端劣質產品。取而代之的是星巴克、名創優品等品牌店。這也是市場升級改造的一部分——“個改企”。
四次轉身農貿市場搬進大樓著力發展珍珠業
紅橋市場四層“芳華珠寶”的創始人白茹芳,就完成了從賣塑料盆到銷售珠寶的華麗轉身。
上世紀80年代,天壇公園東北墻下形成一個5000平方米的封閉式農貿市場,這便是紅橋市場的原形。1986年,時年17歲白茹芳從浙江老家來到北京,經過朋友介紹,她在紅橋農貿市場內租到一個攤位,賣起了塑料盆。干了幾年后,白茹芳覺得賣塑料盆沒什么利潤,想發家致富還得尋找新的商機。
她發現緊鄰天壇給市場帶來了很多外國人。“老外很喜歡珍珠,我就想改行賣珠寶。”白茹芳說,當時珍珠剛被允許個人買賣。她想到老家就是淡水珍珠的產地,便看準商機入市,這個決定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
為了保護天壇公園的風貌,1992年原崇文區政府決定新建紅橋市場,將農貿市場挪到馬路對面。一座青綠色琉璃瓦頂的市場拔地而起,這是紅橋市場的第一次轉身。
1995年紅橋市場正式開業,白茹芳搬到這里后,租下一個400平米的店面,開始大舉進入珍珠市場,打造自己的品牌。紅橋市場也開始大力發展珍珠業,這里的珍珠也因外國人的青睞而名聲在外,市場有了“京城珍珠第一家”的美譽。
為打造高端形象忍痛關閉水產市場
了解到,與珍珠同時聲名鵲起的,還有紅橋市場的水產。它在北京老百姓心里的地位超過珍珠,逢年過節辦年貨,很多老北京都奔紅橋市場。但一進門撲鼻而來的海鮮味兒,也給走向高端的市場帶來一絲尷尬。2008年市場忍痛割愛,關閉了水產市場。這一度給市場帶來巨大損失,但隨著管理成本降低,虧損逐漸得到彌補。
奧運年關閉水產市場,虹橋市場繼續發展珍珠產業,白茹芳創立的“芳華珠寶”成立了股份有限公司,向品牌化發展。她也慢慢退出一線,聘請專業人士打理店面。當年,“芳華珠寶”接待了多位來看奧運會的國家首腦和名人,如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美國前總統老布什、好萊塢明星尼古拉斯凱奇。
成立四大中心打造原創珠寶孵化器
紅橋市場的改造沒有止步,在非首都功能區疏解的背景下,紅橋市場再次迎來變革。從2014年開始,市場逐漸騰退商戶,打造原創珠寶設計中心、定制中心、體驗中心和鑒定中心。目前除體驗中心外,其余的三個中心均已進入運作階段。
珠寶設計中心是為滿足顧客個性消費應運而生的,這里的展廳常年展出設計師的作品,為顧客提供選擇。目前已有幾位設計師在中心長駐,他們每月可接到約200個訂單。“芳華珠寶”市場經理董春利介紹,他們也有自己的設計師團隊,作品也會在設計中心展出。
定制中心顧名思義,是將設計變為實物的“施工中心”。目前已經有5家定制公司進駐,實現了統一定價、統一收費的標準,未來其規模還可能擴大;珠寶鑒定中心已運作兩年,客戶可在此鑒定珠寶的真偽。
四個中心形成一條龍式的服務。了解,在國內珠寶市場中,同時具備四個中心的,紅橋市場算是第一家。董春利認為,這種升級改造對企業發展是有利的。一些“以次充好”的商戶會被淘汰,對消費者也提供了保障。在這個趨勢之下,“芳華珠寶”也進入了高端定制珠寶領域。
在網絡迅速發展的今天,紅橋市場的“互聯網+”項目已進入合作洽談階段。明年,紅橋市場旗艦店可能上線與消費者見面。他們的目標是在網上“復制”一個紅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