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日《云南省龍陵黃龍玉資源管理條例》正式施行,半年過去,黃龍玉在市場上價格怎么樣,黃龍玉的原產地龍陵又有什么變化,看看當地政府在保護環境和資源開發中做了哪些努力?
云南龍陵縣一直是黃龍玉的原產地,2011年黃龍玉作為天然石正式列入新頒布的國家標準《珠寶玉石名稱》,2014年獲中寶協“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自問世以來,黃龍玉以其“產地的唯一性、玩法的全面性、獨特的文化性”和“黃如金、紅如血、白如冰、烏如墨”的色彩備受人們青睞,成為龍陵最具魅力的旅游產品。
黃龍玉公盤交易中心成了“水龍頭”
為了更好的管理黃龍玉交易平臺,龍陵縣創新交易方式,成立黃龍玉協會。學習借鑒國內外翡翠二次公盤交易的經驗,黃龍玉開發公司投資3400萬元建成了黃龍玉公盤交易中心。截止目前,成功舉辦28次公盤交易會,交易額達1.6億元。
黃龍玉公盤交易中心像一個水龍頭調節著黃龍玉輸出量的大小,起到了杠桿平衡的作用。公盤交易中心每兩個月交易一次,交易的前三天都只是看標,到第四天才開始正式競價拍賣,價高者得。在交易中心柜架上整齊排列著等待競拍的毛料石們,每一塊石頭上都標有編號,交易第四天人們根據標牌上的低價開始競拍,交易中心會設置一個攔標價,等于或大于攔標價者獲得。
龍陵縣黃龍玉開發管理辦公室主任侯德升說道:“黃龍玉公盤交易中心作用非常大,不僅是現在市場上毛料唯一供給平臺,更是黃龍玉市場價格的晴雨表。市場黃龍玉持有量多,價格低,我們就少放一些毛料出去。如果市場持有量低,價格高,我們就多放一些毛料出去。通過這個交易中心使黃龍玉的市價平穩,擠掉多余的泡沫,健康市場。”
龍陵縣也有早市,專門為一些零售商設置的一個交易地,商家將需要賣的黃龍玉直接放在地上銷售。人們圍在地上,對喜歡的黃龍玉討價還價。“我入行剛剛1年多,去年到今年黃龍玉料子感覺比以往減少了些,毛料的價格有了一定的漲幅,但是現在市場上成品價格和以往差不多。”早市市場上的楊老板,作為一個零售的小老板,悠閑的坐在凳子上等待著買家的到來,“生意倒也還行,一些便宜的小玩意成交量大一點,如果走貨的話還是靠外地老板來直接包走,今天我就已經賣掉了一個4萬的鐲子呢。”
礦采到哪,植被就恢復到哪
黃龍玉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和經濟價值,隨著市場價格迅速攀升,在利益的驅使下,一度出現盜采、濫采、破壞性開采黃龍玉資源現象,造成一定程度的礦產資源流失和礦區生態環境破壞。黑山村陳家社村民陳有坤說:“過去種田根本不賺錢,還要靠在外面打工添補家用,我家就4畝多田,一年的經濟收入就三四千。后來村里人發現黃龍玉能賣錢,大家都上山來采,外面人也跟著來,河床、田埂、山林到處都被挖得亂七八糟的,田地受損后減產三分之一呢。”
為了改變私挖私采導致的林地破壞,市場混亂,治安安全等一系列問題,龍陵縣加大了整治力度,規范開采。累計動員群眾自愿拆除工棚305間,炸封礦洞140個、礦坑29個,勸返疏散上山采礦群眾1.4萬余人次,收繳偷采、偷運黃龍玉礦石30余噸,最大限度地保護了黃龍玉資源和環境。
龍陵黃龍玉開發管理辦公室主任侯德升指著一片林子告訴我們,這原來是開礦后裸露的地表,現在已種上了植物,恢復了綠化
龍陵縣黃龍玉開發管理辦公室主任侯德升說:“以前群眾私挖亂采現象十分嚴重,最多的時候1.68平方米的采礦區里聚集了上萬的群眾,因為沒有法律條例做支撐,僅能勸導、說服為主,打擊力度不夠。但是《云南省龍陵黃龍玉資源管理條例》施行后,我們可以依照法律該怎么辦就怎么辦,更好的保護了資源,維護了市場,提高了村民知法懂法的意識。”
為了保護生態礦產生態環境,本著先治理再開發的原則,堅持做到礦采到哪里,植被就恢復到哪里,投入專項資金用于礦山恢復建設,實施綠化美化工程。06年以來,在礦山植樹造林3000余畝,圍護生態涵養林6000余畝,恢復耕地120余畝,建設了12道攔沙壩,使礦區及周邊區域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治理。
綠了礦山也要富了百姓
06年,黃龍玉礦山秩序基本穩定以后,通過招商引資成立了保山黃龍玉開發有限公司,以公司為主體對小黑山主礦區黃龍玉資源進行統一開發。
一入礦區,就被放在廠房里堆如小山般高的玉石原料震撼了,黃龍玉開發有限公司副總陳國明說到:“礦石從礦洞里出來后,會經過沖洗、編號、稱重、拍照、錄入電腦等程序,我們做到每一塊毛料幾斤幾兩,哪種品質,哪個礦洞開采出來的做到一清二楚,最后集中拉到公盤交易所進行拍價售賣。”
該公司在礦石開采、倉儲、運輸、公盤交易全過程都進行全方位監管,并實行了“四人四鎖”、“礦石出入庫雙簽”、“倉庫、坑口安裝紅外監控器”等人防與技防相結合的措施,確保礦石安全。在礦區周圍也設有防護欄,以免外人進入礦區撿垃圾石(品質較差,個頭較小的毛料),擾亂市場。
為了做到環保,除了在開發前期,在回填的地表上種植樹木外,還采取進路式上向水平分層充填采礦法的模式開采,減少了礦渣的堆積,穩固了山體。黃龍玉開發有限公司副總陳國明說到:“我們開采從下部開始挖掘,上層挖出的礦渣就地填埋到下部,固定了上體,使對山體的影響降到最小,做到環保開采。”
黃龍玉的開發不僅是讓龍陵縣富了,更重要是要讓村民富。首采區1.68平方公里林地實行租用,租賃費為每年每畝800元,公司與政府按65%、35%的比例分配公盤交易收益。政府收益部分的20%用于礦山管護,剩余部分按照鄉級16%(龍新、象達各8%)、村級19.2%(龍新鄉黑山村、象達鄉大場村各9.6%)、涉及農戶44.8%的比例進行分配,理順了以政府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政府企業和礦區周邊群眾利益共享的開發管理機制,開創了國內珠寶玉石礦山利益分配機制的先例。
2015年初,龍陵縣對小黑山黃龍玉主礦區收益分配比例進行調整,保持林地租賃面積不變、租賃價格每年每畝800元不變,將政府收益部分按照縣級18%、鄉級14%、村級18%、村民小組5.2%、涉及農戶44.8%的比例進行分配,更好地調動了村、組參與黃龍玉資源保護管理的積極性。
村民陳有坤說:“現在日子好過多了,自己做工的錢加上租金、分紅等等全部算下來一年能有5,6萬的收入。”
未來龍陵將立足“黃龍玉之鄉”的獨特優勢,圍繞“打造中國最大的黃龍玉加工銷售集散地”為目標,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在加大黃龍玉資源保護、礦山秩序整治、生態恢復治理力度的同時,推動黃龍玉產業化、品牌化、市場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