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寶石——寶石之王:從“鴿血紅”到“牛血紅”的精彩故事
主講人:Vincent Pardieu,GIA曼谷實驗室
主講人簡介:
Vincent Pardieu 是 GIA泰國曼谷實驗室,實地寶石學部門的經理。他在緬甸和 GIA泰國學習寶石學,從事寶石學方面的工作已有 15年,專注紅寶石、藍寶石等寶石的產地鑒定工作。他2008年加入 GIA,籌備 并建立了第一個實地寶石學部門,在過去的5年里,他發起了 52次野外考察,去過亞洲和非洲 15個不同的紅寶石和藍寶石產地。
講座內容概述:
本次講座 Vincent將介紹紅寶石的歷史以及從古至今紅寶石的產地,還將詳細闡述紅寶石的分類方法以及現在市場上三種不同類型的紅寶石各自的特點:
(1)與大理巖有關的紅寶石類型,產地如緬甸的抹谷(Mogok)。
(2)與玄武巖有關的紅寶石類型,產地如泰國與柬埔寨的邊界地區。
(3)與角閃巖有關的紅寶石類型,產地如莫桑比克。
講座還將重點介紹抹谷礦區,因為它是僅有的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源源不斷地產出高質量紅寶石的礦區。此外,還會向大家講解 GIA證書上關于商業名詞“鴿血紅”是如何界定的。
講座的具體內容:
從古代到中世紀末,陸路交通,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熟知的“絲綢之路”是連接中國和歐洲主要的貿易通道。產自中亞各國的寶石借助于“絲綢之路”運往歐洲和中國。但是在中世紀末,戰爭和瘟疫阻礙了絲綢之路的發展,于是貿易運輸也從陸路交通轉為印度洋沿岸的海上運輸。
這一轉變帶來的結果是,產自印度洋沿岸國家的寶石,其運輸和貿易變得越來越多。緬甸從那時起漸漸成為了世界上主要的紅寶石產地,到現在已經有幾個世紀的歷史了。
1962年之后的 30多年,泰國與柬埔寨的邊界地區也成為了紅寶石主要的產地,而泰國也因為其產地優勢和熱處理技術而成為了紅寶石主要的貿易中心。
1992年,泰國與柬埔寨邊界地區的紅寶石產量開始下降,隨后的 20年間,產自緬甸孟速(Mong Hsu)的紅寶石迎頭趕上,成為了市場的主角。這還要歸功于泰國對熱處理方法的改進和應用。
2004年,出現了一種新的處理方法—高鉛玻璃充填紅寶石,這種新的熱處理方法讓產自東非的質量較差的紅寶石通過處理之后大量出現在市場上。盡管鉛玻璃充填紅寶石的耐久性飽受爭議,但不可否認馬達加斯加、坦桑尼亞和莫桑比克也因此成為了紅寶石重要的產地。
紅寶石(除了鉛玻璃充填紅寶石)耐久性非常好,一些珍貴的紅寶石即使經歷了幾個世紀,幾經易主,仍能保存完好。
現在市場上常見的紅寶石主要來自三種類型的礦區。經典的大理巖型紅寶石礦區如緬甸的抹谷,與玄武巖有關的紅寶石礦區如泰國與柬埔寨的邊界地區,還有新的與角閃巖有關的紅寶石礦區如莫桑比克。盡管紅寶石的紅色都是由鉻元素所致,但是鐵元素的差異,造就了不同產地紅寶石各自的魅力。
現在,寶石的產地報告在珠寶貿易中越來越受到重視。雖然每個礦區都有可能產出優質的寶石,但是某些產地因盛產高品質的寶石而著名。例如,久負盛名的緬甸。緬甸作為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紅寶石產地,幾個世紀以來,陸續發現過許多大顆粒、高品質的紅寶石。它的重要性無可匹敵。正因為這樣,“緬甸”也被稱為“紅寶石之鄉”,而產自這一歷史悠久的礦區的紅寶石也擁有更高的市場價值。這也反映在最近的拍賣會上,優質紅寶石的成交價格一次次打破紀錄,而它們無一不來自緬甸。
市場上,紅寶石最好的顏色常常被稱為“鴿血紅”,這是一個神秘而獨特的古老名稱,曾經特指緬甸紅寶石,而現在已成為頂級紅寶石顏色的代名詞。紅寶石還有一種紅色,在緬甸被稱為“牛血紅”,“牛血紅”的紅寶石往往因為鐵的含量比較高而顏色較深,熒光也比“鴿血紅”的紅寶石弱。在講座的最后 Vincent還會向大家說明 GIA是如何定義這些名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