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GIO廊橋2013新款——內畫篇
LONGIO廊橋內畫系列,鏡像反繪技術被率先用于表盤制造工藝。表盤主體是藍寶石玻璃。自藍寶石玻璃反向微繪,繪日月星辰、繪花鳥蟲魚、繪人間百態,對話詩意春秋。
一枚廊橋表,在充盈著詩意的文化里綻放,以“寸幅之地”而具“千里之勢”。任筆觸精妙作內畫、積蓄中華典雅含蓄之大美。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也,讓我們從廊橋-[對話-魚藻圖]說開去。
魚藻圖
古代畫魚,民間畫工似多取其吉祥征象,而文人士大夫則多取莊子濠梁觀魚的「魚樂」自由意涵。宋《宣和畫譜》將畫分為十門,「龍魚」已獨列一門,兩宋畫魚名家極多,如董羽、劉寀、范安仁,最得游魚沉浮之態,其畫風上承徐熙、徐崇嗣,以淡彩沒骨為主,下可續至清初惲壽平。
在中國,“魚”與“余”諧音,所以魚象征著富貴,取“年年有余”之意。“如魚得水”用來描述工作和生活和諧美滿、幸福、自在。有魚的地方必定有水,中國素來取“水聚明堂”水能聚財之意。
此圖繪水中游魚,成群穿波,或張口唼喋橫流而過,或擺尾游潛,洄泳于萍藻之間。用筆工細,設色豐富,墨韻濕潤而體態清秀,把水中魚藻的質感表現得非常逼真,靈動可愛。大鯉魚呈“S”形,鰭翅張動,睛如點漆,動態鮮明,極為傳神。其他魚的描繪同樣細致入微,嬉游、翻轉、覓食等動作刻畫的生動準確。鱗片用細筆勾出,再填以顏色,并按鱗片前深后淺的色彩變化逐漸減淡,甚至連魚鰓上的細小紋路亦用細筆一絲絲地畫出。
廊橋內畫工藝劉守本大師,其作品《漁樂圖》因構圖空靈,層次清晰,筆法雋秀,意境深遠,多次獲獎,成為京派代表之作。
新晴野望
《新晴野望》是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作品。全詩描繪初夏時節,雨過天晴,詩人眺望原野所見到的田園風光,表達了詩人熱愛自然、眷戀田園的情懷。
“明”和“出”字精煉傳神,充分顯示出雨后的“新晴”,詩人極目“野望”所見的景色:村邊的綠樹緊連著溪流的入河口。田野外面,銀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為雨后水漲,晴日輝映,比平時顯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巒突兀而出,峰巒疊現,遠近相襯,比平時更富于層次感。這一組風景鏡頭,緊緊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點。隨著目之所及,由遠而近,又由近及遠,層次清晰,色彩明麗,意境清幽秀麗,儼然構成了一幅天然絕妙的圖畫。
這首詩格調明朗、清新,詩人王維愛自然、愛田園、愛生活的恬淡情懷躍然紙上。
嬰戲圖
嬰戲圖即描繪兒童游戲時的畫作,又稱“戲嬰圖”,是中國人物畫的一種。因為以小孩為主要繪畫對象,以表現童真為主要目的,所以畫面豐富,形態有趣。
古代,這種題材被稱為“嬰戲圖”。名為“嬰”,實際是“孩”。畫面上的兒童或玩耍,或嬉戲,千姿百態,妙趣橫生。還有和生肖圖案、各種吉祥器物、兒童游戲結合的。象征著多子多福,生活美滿。
嬰戲圖最早出現在唐代長沙窯瓷器上。早期之嬰戲體材多為人物畫的陪襯角色,而畫嬰孩又有相當的困難度,不只要能畫出他們幼小稚嫩的身形,晶瑩剔透的膚色,驕憨天真的神態,在形貌上更需分別年齡的大小,掌握兒童的純真自然,因此畫史著錄中以畫嬰孩見長的畫家并不多見。
廊橋內畫工藝大師劉守本先生的《百子圖》以巧妙的構思將百子分成數組,展現出不同的場景,層次井然,畫面筆法準確細膩,色彩鮮艷生動。劉守本大師的《百子圖》已成為經典,而廊橋截取其中片段定格方寸之間,劉大師親手畫之,可謂增其永恒魅力。
童在嬉戲中表現出的生動活潑的姿態,專注喜悅的表情,稚拙可愛的模樣,不只讓人心生憐愛,更能感受到童稚世界的無憂無慮。“著色鮮潤,體度如生,熟玩之不啻相與言笑者,可謂神矣”。
仕女圖
仕女畫的形象,應包括整個人物的造型,即形體,動態,面型,面部表情等。歷代仕女畫家塑造了很多優美生動的仕女 形象,尤其是唐,五代、宋更為突出。仕女圖的題材大致可以分為:游春、烹茶、憑欄、橫笛、舞鶴、攬照、吹簫、圍棋等各種名目。
圖中仕女采用小寫意與工筆結合的國畫技巧,半工半寫,這種工筆與寫意結合的畫法,不但了仕女人物某些細部(袖口面部及衣服花紋等)的要求,又能給人以筆墨淋漓,氣韻生動的感受。它在用筆上,粗細,疾徐、抑揚,頓挫、濃淡、干濕變化較大,因此要求下筆快,用筆豪放,以求得水墨滲透淋漓的筆墨效果。此種工寫結合的仕女畫,還采用了以水墨與淺繹(即淡彩)相結合的方法著色,其賦色技巧,層次明晰,面部的暈色,衣著的裝飾,都極盡工巧之能事。輕紗的透亮松軟,皮膚的潤潤光澤,都畫得肖似。這一新品也在我國鐘表史上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