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金戴銀”自古以來就是中華兒女對于美好生活的一種物化表現,金銀飾品,特別是銀飾,在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期。斗轉星移,隨著時間的流逝,傳統的一點點打磨、鍛造的手工銀飾離我們現在的生活越來越遠了。漸漸地,人們只能在歷史的長河中開始尋找關于古代銀飾的影子。
“我出東門游,邂逅承清塵……我既媚君姿,君亦悅我顏。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何以道殷勤?約指一雙銀。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魏晉時期繁欽的《定情詩》,將繾綣濃情寄于金銀璀璨的定情信物之上,令人滿目生姿。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含羞掩韻的花季少女,多情灑脫的魅力少年,兩情相悅,情定一生的場景通過定情物——古代銀飾一代代流傳下來,讓現代人有機會體驗一場穿越時空的愛戀。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老銀存世量較少。以前原材料較少,歷代利用前代銀飾品熔鑄加工成新品,損毀不少舊物。清末民國的革新,女子剪短頭發,改變了妝容與服飾,一些頭飾、配飾漸漸失去用武之地,相應的工藝隨之失傳。解放以后,散布在民間的金銀飾品被收歸國有,大量手工藝人改行。加之上世紀五十年代,工藝精巧的金銀飾品由外貿部門收購,組織出口換取外匯,使得大量精美的老銀飾物流失海外。
有老銀樓的師傅回憶說,文革時抄家所得的老銀飾物,用白皮鉛桶一桶桶運來,集中熔煉制成銀磚。因為銀飾有邊邊角角,戴著手套都會刺手,師傅們便先用火槍噴燒使邊角熔縮,再統一熔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度風行將銀飾拿到金店換取黃金首飾的潮流,也將不少老銀飾品送進了熔爐。八十年代末以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鄉村傳統習俗被改變,機械化代替了手工業,更將銀飾進一步推上絕路。所以現在對老銀飾物的收藏,不啻為一種傳統文化與工藝的搶救,老銀飾品的價值應該被重新發現和肯定。
古代銀飾有專門品種,如扁方、步搖、雙尖、銀鎖、抓周、手鐲、戒指等;還可細分收集專門題材,如雙旗題材、八寶題材、神話題材、花草題材、動物題材、人物題材等;另外可從工藝角度分類典藏:如模壓、鏨花、鏤刻、浮雕、花絲、鑲嵌、鎏金、點翠、燒藍、烤藍等。這些具體的分類可以讓普通藏家有自己的收藏方向,還可以接觸其背后蘊涵的特殊典故與歷史文化,使收藏變得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