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網-海峽都市報訊(海都網記者 歐陽進權)臺灣海峽兩岸觀光旅游協會(簡稱“臺旅會”)為確保大陸游客赴臺旅游質量并維護消費者權益,日前公布了購物不符規范的13家臺灣商家。福建寶協表示,公布的這些商家主要是珠寶店,從我省的檢測來看,赴臺游珠寶購物糾紛,主要因為兩岸珠寶界對珠寶門類定義存在差異,例如貓眼,大陸所定義的范圍更窄,而臺灣更廣,不同品種貓眼的價值差別上千倍。
臺灣公布購物不合規范商家名單
記者昨日查詢得知,臺灣海峽兩岸觀光旅游協會北京辦事處,已在官網公布購物不符規范商家名單。
在公布的13個商家中,臺北市數量最多,占了6席,包括寶龍藝品有限公司、御品軒有限公司、寶時捷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綺麗珠寶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祥瀚珊瑚博物館股份有限公司、星際鐘表有限公司。高雄上榜的商家有4家,排在第二位,分別是錦龍藝品有限公司、捷達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歐亞珠寶有限公司、歐亞鐘表有限公司。
此外,列入名單的還有宜蘭縣的部落灣企業行和蘇澳珊瑚股份有限公司,以及花蓮縣的寶東企業。
臺旅會方面表示,此舉是為了確保大陸游客來臺旅游質量,并維護消費者權益。
兩岸珠寶定義有差異
福建寶協王秘書長說,從我省的檢測來看,赴臺游珠寶購物糾紛,主要是因為兩岸珠寶界對珠寶門類定義存在差異。
據介紹,經常有人到臺灣旅游帶回貓眼,回來后拿到珠寶監測站檢測,監測站卻說不是貓眼。其中的原因在于,大陸所說的貓眼范圍更窄,作為五大頂級寶石之一,只有金綠寶石貓眼(Cat’seye),才能直接被稱作“貓眼”,其他寶石即使有貓眼效應,也只能被稱作“××寶石貓眼”,如碧璽貓眼、石英貓眼、碧玉貓眼等。而臺灣地區珠寶商所說的貓眼是廣義上的,碧玉貓眼也被簡稱為“貓眼”。實際上,兩種貓眼的價值差別很大,一顆黃豆大小的金綠寶石貓眼需要十幾萬元,而碧玉貓眼只要幾百元。
【提醒】假珠寶來自三個渠道
目前全省有9個珠寶檢測站,從各檢測站反饋的信息顯示,查出的假珠寶來自三個渠道,有的是跟旅游團在導游的指引下在珠寶店購買的,有的是在展銷會上購買的,有的是從地攤上淘來的。本地百貨和珠寶專賣店售出的首飾問題較少。
從以往旅游時帶回的珠寶的檢測來看,九成旅游購物點銷售的珠寶是假的,比如用合成藍寶石冒充天然藍寶石,鉆石則用氧化鋯冒充,或者B貨翡翠冒充A貨翡翠,一些銀條全部是白銅制作的,只是表面鍍了一層薄薄的銀。
福建寶協王秘書長提醒說,出去旅游時,盡量不要購買珠寶玉石,確實需要采購珠寶玉器飾品的,最好到當地正規的大型商店或知名品牌專賣店。“一定要索要發票,看對方提供的鑒定證書和你買的東西是否能對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