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是一種奢侈消費的特殊商品,歷來是人們品位生活不可或缺的點綴,近期,珠寶的身影們頻頻出現在拍賣會上,成為拍賣市場低迷形勢下收藏者和投資者的首選,就其深層原因,業內眾說紛紜。
自從9月美聯儲宣布推出第三輪量化寬松以來,黃金、珠寶等能夠保值增值的投資品關注熱度持續上升。據統計,僅10月上旬,在廣州、北京、香港、日本等地就將有多場珠寶拍賣會舉行。成交量也蔚為可觀,可見,在球拍的市場低迷的情況下,珠寶成為了藝術品市場的一批新黑馬。
早在1997年7月19日,華南地區的第一場珠寶拍賣會就是廣州嘉德(即“華藝國際”)做的。因應市場需求,廣州嘉德于2009年又重新以專場形式推出珠寶拍賣。此后便拉開了珠寶拍賣的序幕。從珠寶板塊來看,自本世紀初開始,就開始有內地的藏家到香港的拍賣場上淘寶,內地藏家現已成為市場中堅力量。據業內人士認為,雖然作為國際拍賣市場的主力軍之一的珠寶拍賣在中國內地還羽翼未豐,不成體系,但近兩三年來已經有了巨大的“跨越”:“北京嘉德、北京榮寶、北京保利、廣州華藝等都已經成為國內珠寶拍賣的名片。”
縱觀近年來風起云涌的內地拍賣市場,在傳統三大板塊書畫、油畫、瓷雜之外,除翡翠、白玉等中國人自古便喜愛的玉石走俏,國際市場的熱品鉆石、珍珠、彩色寶石也高調上拍,不僅數量增多,而且珠寶拍賣專場正在興起。這不難看出,珠寶正在以其獨特的收藏和投資價值受到拍賣行業的青睞。
究其脫穎而出的原因,專業拍賣人士認為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相較于其他藝術品而言,珠寶的投資風險較小,因為現在中國的每個省都有權威的專業寶石鑒定機構,鑒定的標準和方法更具有科學性與客觀性。二是從現實的眼光來看,珠寶是一種非常理想的投資工具,其價值在于稀缺性與藝術設計性;三是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珠寶消費也正處在強勢上升期,投資升值空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