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飛輪與飛返計時
飛返式指針
它的特點,在于令指針到達刻度終點時能重新返回原來位置。一般的表針均作圓周運動,旋轉一圈時剛好返回原位,所以終點總是下一輪的起點。而飛返式指針的功能則不同,到達終點的指針不在繼續前進,立即彈回起點,從而使不斷地轉動變成一種往復運動。它主要用于60分鐘刻度和日歷指示等方面,但最近有的表開始在秒指示方面也別開生面地采用了這種方式。
飛返啟動時計
飛返啟動時計,就是“瞬即回到原位開始下一次計時”之意。在一般的計時表中,要進行下一次測量時,必須經過“停止”、“回零”、“開始”三次按鈕操作。在配備了飛返式計時功能的表上,人們只須要按一次“回零”鈕,就可以使所有的表針立即回到原點,重新開始測量。這本是法國海軍航空兵為了節省操作時間而開發的一種特殊功能,現在只有極少數廠家在手表上配備這一功能,因此備受矚目。
陀飛輪
陀飛輪是鐘表大師寶璣發明的一種調速裝置。法文Tourbillon有“漩渦”之意,陀飛輪是音譯與意譯相結合。寶璣發明陀飛輪,是為了校正地心引力造成的機件誤差。
機械式時計之所以能按一定的節奏循規蹈矩地走時,全靠擒縱裝置的精確控制。如果擒縱調整機構本身的動作不準確,時計便隨之失準。造成擒縱裝置動作不準確的罪魁禍首是地心引力。調速裝置中的擺輪是利用游絲的彈性來完成擺輪運動的。由于游絲總是以一定方向卷動,所以時計的放置位置姿勢(上下左右的位置)變化時,這一部分所受到的重力作用也會使軸承的摩擦力發生變化。于是便產生了一種稱為“位置差”的精度誤差。例如,將手表放置在平面上是,就和戴在手腕上經常擺動時不同,產生了或快或慢的差異。十七世紀末,人們對鐘表精度的要求顯著提高,再無法容忍這樣的“位置差”。于是,寶璣便挖空心思,尋求解決的絕招。他想:擒縱裝置之所以受重力的影響,是因為它的機件處于固定的運動狀態,如果使這一部分的位置不斷地改變,方位不同會導致絕大多數情形下抵消重力的作用。根據這一構思,寶璣想出了一個巧奪天工的辦法。他把這個擒縱調速系統安裝在一個框架(Carriage)中。這框架以一定的速度不斷地打轉。當擺輪在某一位置受到某一方向的重力影響時,到另一位置將會受到另一方向的重力影響,框架不斷地轉動,擺輪的位置也隨之改變,從而接受各種方向的影響;換言之,在宏觀上,各種方向的影響將相互抵消,等于沒有影響。即使在當今的手表上,陀飛輪也屬于機械式復雜時計的豪華配備。它代表了最高水準的技術,因此,能生產這種時計的廠家并不多。
時針、分針與球形陀飛輪
問表
問表具有打響裝置,即使在夜間也可以知道時間。它的表殼一冊設有按鈕或撥摯,可以啟動小錘敲響表內鋼條(簧),叮叮當當地報時。打簧表在沒有電燈的時代用處很大,夜間夢回,隨時可以知道是什么時刻,問表一詞即由此而得。 問表還可以按所問而分為不同種類。Minute repeater是三問表,細微度到分鐘,此外還有兩問(報刻)和五分問(報完小時后每五分鐘響一下)。三問表是一報時,二報刻,三報分。例如按一下鈕,表內發出一下低沉的鑼聲,兩下雙聲響,七下高音單聲響,則表示1點37分,這是因為它把30分鐘劃分為兩刻鐘,所以只響兩下雙聲響,再以七下高音單聲響表示剩余的7分鐘。這種音響報時方式從古就有,包括中國的打更和西洋的報時鐘。初期的西洋鐘會定時響鐘,稱為自鳴鐘。到十七世紀,又增添了問時功能,按按鈕響鐘報出當時的時間。十八世紀,懷表上也開始有了同樣的功能。
萬年歷
“萬年歷”表是中國人的一種夸張俗稱,但英國人更加夸張,稱之為“永久日歷”表(Perpetual calendar)。其實所謂“永久”只是說無須人手調校,如果天天上鏈,不需要調整可以指示正確的日期,并非不上鏈其日歷也能永遠或一萬年不差。以為每四百年一次的閏年二月只有28日,萬年歷表大多只能準確指示到2100年,IWC在1985年推出的“達文西”可以自動指示至2500年。萬年歷表屬于復雜機械表,可以指示日期、月份、星期,甚至可以指示年份和自動調整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