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和90年代,20世紀的最后20年,世界上大多數人的生活終于擺脫了戰爭和動蕩的消磨,轉而進入一種平和而相對富足的情景。這兩個相鄰彼此的年代的珠寶風格在歷史的塵埃中卻是大相徑庭。80年代珠寶聚焦于夸張和大膽,大幅度的色彩對比和寬幅的造型設計,而90年代的珠寶風格洗盡了上一個10年的濃墨重彩,開始啟用纖細婉約的造型。品味這20年間的珠寶風范就像是睡前平和地翻開一部亦繁亦簡的哲學,繁是亙古不變的精湛工藝,簡是大方寬廣的時尚風范。
Bulgaria陶瓷彩寶項鏈(90年代)
Paloma Picasso 設計的Tiffany & Co。珠寶
進入時尚現在時
有人說,走進80年代,就是走進了女人的時代。
一夜之間,Madonna充滿力量感的大眼細腰紅唇大腿突破了六七十年代仍然殘留的保守和婉約,成為街頭女子們紛紛效仿的性感裝扮。而在英國,鐵女人撒切爾夫人兩次連任英國首相聽到了來自世界女性的喝彩。歷史上第一次,女人像父親和丈夫一樣拎起公文包成為“Yuppies”的一員,開始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賺取腕上頸間最華美的裝飾。
于是,名叫“gender bender”的中性服飾漸漸成為女人們鐘情的時尚,粗獷的細節和寬大的款式都仿佛仰頭高喊著平等的宣言。巴黎和紐約的街頭同時開始出現身著套裝的白領,鎖骨處懸掛一塊光彩奪目的夸張寶石項鏈。搭配著Giorgio Armani套裝權力感十足的墊肩和Gianni Versace巴洛克筆調的寬松細節,就在跟隨著高跟鞋驕傲穿梭而過的瞬間,波伏娃筆下的第二性時代悄然終結。
而當時間的列車開過80年代的夜晚,或許是因為基因中無法撼動的曼妙和柔軟,或許是早已釋然了獨立的自由和自豪,90年代整個時尚的流行風格開始回歸于一種柔軟,一種只屬于女人性靈的精巧和簡約。清爽自然的裸妝帶著洗盡鉛華的美感沖刷著大眼紅唇的濃烈,極簡主義帶著高調的反叛精神滌清了80年代的夸張和奢華,隨著“SuperModel”這個鋒利詞匯的出現又走進了另一個純粹的審美極端。
一批在80年代末期崛起的獨立設計師們開始在90年代的商業化浪潮中所向披靡,帶著強烈的時代感和對于嚴肅藝術的尊敬,出其不意地結合了古典設計和現代工藝。而如今仍是LV 御用設計師的Lorenz Bäumer即是這些藝術家中的代表人物。“珠寶必須要超越藝術,”他曾經滿懷深情地說,“珠寶必須是一種生命的體驗。”這批藝術家并不排斥先進技術,反而把它們結合到古典的珠寶造型中來,使得作品在充滿歷史韻味的同時更加洋溢著時尚之美,標志著珠寶設計依然在時間的河流中跨入當代。
Lorenz Bäumer 設計的手鐲(80-90年代)
Tiffany&co. atlas系列手鐲
奢華之美VS。極簡主義
每每提及80年代,很多設計師都會帶著瞠目結舌的表情,感嘆那個年代寬手筆和粗線條的“大女人”風范。這是女性追求權力的10年。對于珠寶,身著西裝的職業女性不再幻想著情人節時男人手中的絲絨小盒,而是憑借自己的實力追尋能夠代表這種能力的珠寶。摒棄70年代長款項鏈的種種不便,她們開始選擇更加職業、色彩搶眼的實用型珠寶來填充色調和款式單一的西服套裝。
就在設計師們紛紛思忖法國珠寶的婀娜曼妙是否已經和這些“大女人”們格格不入時,80年代中后期,以當代著名珠寶匠Joel ArthurRosenthal命名的珠寶品牌JAR卻又把世界的目光拉回法國。鋪排鑲嵌的鉆石,多色寶石拼接,夸張大膽的配色,以及雕塑感十足的造型藝術。JAR可以把硬朗和曼妙在同一件珠寶作品中發揮得淋漓盡致,這種發揮更在澳洲發現彩色寶石礦藏的瞬間得到成全。
而90 年代成為極簡主義的時代,是JilSander拋棄一切繁瑣細節的剪裁和Tom Ford掀起的大Logo時代。創意層出不窮的年輕次文化和隨性至極的街頭藝術都給了這時期珠寶設計極大的靈感,但這一切都敵不過珠寶匠們對于女性溫柔天性回歸的迫切—溫軟的細型項鏈再次在脖頸之間跳躍,收斂了一切浮夸的金色和彩色,擁抱著純凈的鉑金和至純的純銀彰顯女人的柔美風姿。
低調的極簡主義襲來,服裝設計師們抵擋不住時尚的侵蝕迅速跳入了“less is more”的潮流。對于珠寶設計師來說,失去了發揮造型的余地,就勢必要把目光轉向材質。Bulgari 邁出了選用新材質新色彩的第一步,陶瓷、黑珍珠母貝,甚至赤鐵珠,一切以特殊光澤和紋理贏人的材料都被信手拈來,出現在珠寶作品中成為靈動活潑的點綴。
然而,對于世界珠寶業來說,這20年并不僅僅是珠寶設計的活躍噴涌,更是寶石學發展碩果累累的階段。罕見的巴西熒光石礦產,東南亞的紅寶石礦,世界各地的人工養殖珍珠的繁榮,加上更多鉆石礦藏的發現營造了行業復蘇,這些令人興奮的成果都隨著美國寶石學院(GIA)科學技術的發展被一一揭曉。
Lorenz Bäumer設計的胸針(80-90年代)
Gianni Versace制作的鉆石皇冠(90年代)
佩戴起收藏的記憶
是不是只有年代的久遠才是收藏價值的體現?或者只有那些古老得近乎陳舊的珠寶質感才能配得上“收藏”這個充滿滄桑感的字眼?
如果親臨過佳士得、蘇富比,或者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大型的珠寶拍賣會,你就會驚嘆為什么這段離我們最近的當代珠寶20 年,竟然如此受到收藏家們的溺愛,就像2009年12月9日的蘇富比紐約拍賣會,JAR的當代珠寶拍賣場熱度絲毫不亞于任何一件古董珠寶。
很多人說,對于上個世紀最后20年的鐘情并不僅僅在于珠寶本身的品質,更在于那是一種記憶的收集,因為那是一個我們親身經歷過的年代。每一顆珍珠,每一塊寶石,仿佛都在設計師的手中和我們呼吸過同樣的空氣,那是一種難以言喻的親切感。它們的出現是一種記憶的集合和總結,就像是某個冬日的清晨經過森林的小徑,忍不住要收集所有灑落一地的陽光一樣,充滿著對于過去的忠誠和溫情。
并且,浪漫背后,這一時代的珠寶更是實用主義的經典范例。80年代的奢華是晚裝和派對的豪華典范,而90年代的簡約是通勤裝和休閑的完美點綴。擁有一件當代珠寶,意味著你并未擁有了一件只能束之高閣遠觀而不可褻玩的藝術品,更是一種人生,一種“ 體驗”,一種可以攜帶靈魂和記憶的純凈色彩。
如今,時間的列車已經載著我們開進了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站在當代珠寶光怪陸離的顏色面前回望,現代珠寶的20年就像戴著半透明白色面紗的女子,似乎純潔清亮的目光流淌下朱紅色性感的嘴唇,翻騰著我們自己關于華麗和清新的對比記憶。把記憶收藏,才是對于自己最大的忠實和寵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