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雕萬壽結
慈禧手上戴的翡翠手鐲
清代仕女圖
清代以前的翡翠實物無從見到,原因是數量太少,在歷史文獻中也鮮有記載。現在收藏市場上能見到的最早的翡翠制品是清中期以后的制品,有乾隆的御用扳指兒(翠質一般),有慈禧的翡翠發簪、翡翠手鐲(據傳是慈禧戴過的),有王公大臣戴過的翡翠朝珠(已改成翡翠珠鏈)。
在東陵的崇陵中,埋葬著光緒皇帝和隆裕皇后,這座陵墓建于1909—1915年,在墓中有大量的翡翠陪葬品,有翡翠手串、翡翠扳指兒、翡翠萬壽結、平安扣等花件。
清代時,翡翠主要在北京、蘇州、揚州等地加工,被做成各種翡翠制品。最好的玉料用來做朝珠、扳指兒、翎管、龍鉤、別子、上好的手鐲、戒指,這些都是賣給達官顯貴和他們的家眷;差一點兒的料則做成鉤搭子、煙杵、煙碟、翠發簪、白桿手鐲,這樣平民百姓也買得起了。
翡翠有著最廣泛的收藏者,上到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無不喜愛。1926年開始進珠寶店學徒的翡翠老行家牛秉鉞師傅說:“那時達官顯宦可以花三萬兩萬買個翠扳指兒,貴族婦女可以花三千兩千買到翠鐲子,商店老板可以花三百二百買條翠表杠,小家碧玉可以花三十二十買對翠耳墜,鄉村農民可以花三元兩元買只翠煙嘴。皆因翡翠制品可以適應各個階層,以至我國社會上的收藏量相當大,認識翡翠的人也非常多。”那時北京是翡翠加工、銷售的中心,有上千家的加工作坊,有上千家的珠寶店,最好的原料、最好的師傅都匯集在北京。
1949年以后,珠寶消費市場漸漸消失。1956年公私合營,大批的工場、珠寶店合并,很多師傅回了老家。大陸內銷的翡翠市場基本上減小到為零,但這種對翡翠的摯愛在東南亞一帶仍然被延續著,很多東南亞、中國香港、波斯灣人到內地都要買些翡翠帶走。
到了20世紀80年代,由于東南亞幾個國家的經濟起飛,對翡翠的需要量一下子增大了很多,尤其是臺灣經濟發展迅速,中國人骨子里對翠玉的愛使很多臺灣人大量購買收藏翡翠。但翡翠的來源是有限的,這種供求不平衡使翡翠的價格一夜之間上漲了很多倍。在翡翠原產地,原來隨意堆在礦邊廢棄不要的翡翠原料一下具有了價值,進而開始論斤高價銷售,這些料幾年后就被賣光,買料人也只好見玉就買,即使有毛病也不嫌棄,買到總比買不到好。當時香港的很多工場要夜以繼日地趕工,常常是第二天一開門就賣光。
據當過北京首飾進出口公司翡翠科科長的王瑞民先生講,80年代廣交會上,很多香港玉商未開門時就早早等在門口,一開門大家都以百米沖刺的速度沖向翡翠柜臺,如果不小心摔一跤或是腿腳不夠靈便,那將要失去一筆大買賣,損失很多錢。何以至此?原來當時國內沒有翡翠市場,政府只收購不銷售,以極低的價格收購后,在外賓專購的商店中銷售,或經外貿出口國外。廣交會上的翡翠柜臺就是國內外貿企業的攤位,誰能第一個沖到攤位,誰就能以低廉的價格買到清末、民國時期的高檔好翠,到香港轉手就能大賺特賺,所以人人努力、個個當先。當年香港很多做翡翠的商人發了大財,由小商販變成了大老板。與此同時,吾輩再也無緣欣賞到國內外貿公司手中數量驚人的好翠了。失去了大量的珍品翡翠,也為國家換來了外匯支援國家建設,得失之間也很難判斷了。
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迅速,短短十年時間,國內人對翡翠也越來越癡迷了。記得1995年嘉德公司舉行國內第一場珠寶首飾拍賣時,很多來看預展的人從未見過翡翠;而現在很多買翠的人都知道看色、看種、看做工。國內越來越多的人想擁有翡翠,造成了需求量一下成倍增漲。
新一輪的翡翠收藏熱潮即將開始,其基礎是國內巨大的市場需求,很多行家都確信這次熱潮將遠遠超過20世紀80年代臺灣的翡翠熱。也許十數年后,國內的收藏家能以原先價格的數十倍至數百倍的價格將流失的翡翠珍品買回(就像現在古玩字畫市場的文物回流一樣),我們還能有緣得見那些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