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資料是《故宮博物院三次標價殘廢金質(zhì)器皿經(jīng)過情形》一書引用的。可以看出殘缺金器剔除雜質(zhì)及折算成色的情況。當(dāng)年銀錢及金飾業(yè)在收入金銀的時候,總是壓低成色,這樣自然可以獲得利潤。而在付出金銀實物,總是抬高成色。當(dāng)年各種金器首飾等,在底部均鐫有印記,如“足赤”,“九金”等。故宮所售之金八仙,原鐫“八成”,就是當(dāng)年澆鑄這套八仙的商號所鐫,對成色自有抬高處,而出售時投標商號,對其成色又有意壓低一成多,一出一入,就是百分之十以上的金價被商家無償?shù)厍扇×恕巼盟榻鹱觾A成錁子,除去實際應(yīng)付的費用而外,商家從折合成色上獲得的利潤,要比應(yīng)付的工費多得多。
一百五十三兩六錢七分碎金子,“總傾了二百二十個錁子”,“傾”就是把碎金子在爐上熔化成金液,然后再傾入各種花樣的模子中,冷卻后翻出,就是所說的“梅花”、“海棠”(指形狀)、“筆錠如意”、“八寶聯(lián)春"(指花紋)等小錁子。“錁”字,舊時標音:古火切、音果,或苦瓦切、音髁。俗音則讀成“課”字,即金銀“錁”子,讀成去聲。過去作為貨幣交流的金銀,名稱有“元寶”,簡稱“寶”,“錠子”、簡言“錠”,即“鋌”字,再有就是“錁子”、“元寶”,宋代是錢名,宋太宗趙光義淳化改元(公元九九。年)鑄錢,親筆書“淳化元寶”。終宋之世,“元寶”都是錢名,無金銀元寶名。銀元寶是從元代開始的。《元史·楊湜傳》:
以湜為諸路交鈔都提舉,浞請以銀五十兩鑄為錠,文以“元寶”,用之便。
趙翼《陔余叢考》所考“元寶”與此基本上一樣,又推論到金代。自元代以后就把大的馬鞍形銀錠五十兩者一般叫作元寶了。十兩、五兩叫作“錠子”,就是古代的“鋌”字,小的一兩、二兩叫作“錁子”。一百五十多兩金子,傾成二百二十個錁子,每個重量七錢不到。這七錢不到小金錁子,每枚值多少錢呢?當(dāng)時的金價如何?在這一段中未寫明,但就在同回書另一段中卻寫到了。烏進孝來送年租,進來見賈珍、賈蓉,烏進孝笑道:“……娘娘和萬歲爺豈不賞呢?”賈蓉等忙笑道:
……就是賞,也不過一百兩金子,才值一千多兩銀子,夠什么?
再有第六十九回鳳姐的話:
昨兒我把兩個金項圈當(dāng)了三百銀,便剩了還有二十幾兩,你要就拿去。
這兩則都寫到了當(dāng)時的金價,雖然不夠十分準確,前面賈蓉說的一千多兩,是舉個成數(shù)。后面三百銀,應(yīng)該說是三百兩才對。銀數(shù)具體,但兩個項圈多少兩未寫明,而且是“當(dāng)”,價錢要比賣少得多。但是把他二人的話略作分析,還可以看出當(dāng)時的金價。賈蓉所說一百兩金子,一千多兩銀子,“一千多”,雖系未定詞,但習(xí)慣是指一千出頭,即一千零幾十,到一千一二百,如系一千五或以上,就不便說“一千多兩”了。兩個項圈當(dāng)三百兩,賣自然不止此數(shù),以加百分之二三十算,即每個值近二百兩,如系純金,按賈蓉所說價格,則重量在十五兩左右。作為一個項圈,是套在脖子上的,感到似乎重些,但在當(dāng)時,這樣重的金手飾是不希奇的。四五十年前,見人家保存的清代中葉的三段擰麻花鐲,每只有重五、六兩的。因之十五兩的金項圈,在當(dāng)時也是實在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