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燈光下,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珍珠,我們會發現珍珠會煥發出神秘的色彩,并隨著角度的變化而變化。有的珍珠晶瑩剔透如滴滴露水散落于清晨的荷葉,而有的珍珠卻又古樸神秘若來自千年歷史長河的紫銅鑄型。為什么會這樣?
這需要從珍珠的結構與成分說起。
決定珍珠色彩的因素有兩個:
一是珍珠貝分泌出的色素。色素會因為環境的不同與貝種的不同而變化。因為環境狀況是千變萬化的,所以珍珠的色彩當然就撲朔迷離。
二是因為珍珠的結構。珍珠是由一層層厚約0.3~0.4μm的珍珠層組成的。這些珍珠層是平行的,剖面呈同心圓結構。每一珍珠層都十分光滑,而且是半透明的。所以當光線照射到珍珠上以后,一部分被表面反射,而另一部分則進入珍珠內部,被另一層珍珠層反射,當然,還會有一部分再進入到更深的珍珠層。因此,在每一珍珠層,都會有部分光線被反射,也有一部分光線被折射,還有一部分光線會穿過珍珠。
由于光的反射,使珍珠看起來明亮有光澤;由于光線的透射,使珍珠看起來晶瑩剔透;由于折射,光線會生產干涉現象,從而產生了變幻不定的色彩。
珍珠本身的色彩、周圍環境的色彩,再加上折射與干涉所產生的色彩,珍珠就變得夢幻朦朧,神秘無比。
_然而事情遠非如此簡單,珍珠的美更多地來自于它的稀有以及在漫長的歷史中它所打下的印跡與留下的故事。與珍珠相關的故事層出不窮而絕不平凡。這有它的道理,因為真正的好珍珠,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在天然的情況下,能夠產生一粒好珠極為困難,而在人工養殖的條件下,要出現一枚好珍珠也絕不容易。因為一粒珍珠從它的母體出生(幼蟲)開始到最后珍珠育成,時間長達5年以上。在這期間,寒暑易季、食物短缺等情況都會隨時對貝的生長產生不利影響,進而對珍珠產生不利影響。到收獲的時候,從千千萬萬顆珍珠里才可能挑出一兩粒我們認為滿意的珍珠,要是有一顆完美的珍珠出現,那就簡直是一個奇跡。